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8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羞愧感是一种深刻的社会情感,它与人的个性道德认识有密切的联系.实验研究表明,羞愧感的最初萌芽是与儿童的道德认识联系在一起的,儿童以后发展的全过程,都与这种道德认识分不开,同时,当羞愧感成为个性的一种稳定的品质时,它就会显著地改变儿童的个性结构.  相似文献   
2.
作为国家公职人员,公务员不仅是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更代表着政府和国家形象,因此,知廉耻是我国公务员的基本道德要求。改革开放后,虽然党和政府重视公务员的廉耻教育,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探明公务员廉耻教育缺失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丰富廉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加强法制建设、健全监督机制等四个方面来解决公务员廉耻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而培养公务员正确的廉耻观和荣辱观,提高其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3.
王强  王健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4):86-89,102
科学道德失范的原因主要包括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科技体制和制度措施不够健全、科学道德教育的缺失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加强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建设的核心。科技工作者要以求实创新为荣、以弄虚作假为耻;要加强科学道德规范的约束,强化科技工作者的自律教育,完善科学道德硬件建设,改革我国现行的学术体制,淡化学术研究领域中的行政管理方式,加强媒体监督,纯洁学术氛围。  相似文献   
4.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状况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是家长过度纵容,学校教育的缺失,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主体以艰苦奋斗为荣的荣辱观还没有完全形成。为此,要弘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就必须增强培养大学生以艰苦奋斗为荣的紧迫性,培养大生以艰苦奋斗为荣的荣辱观要注重实效性,要营造全社会践行以艰苦奋斗为荣的氛围。  相似文献   
5.
在思想政治课中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挖掘教材内容,渗透荣辱观教育;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德育实践活动;开展时事政策教学;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相似文献   
6.
对“行己有耻”进行了全面地认识和分析。提出“行己有耻”不仅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进行耻德修养的行为准则,而且它也有利于我们今天加强公民荣辱观的修养和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7.
羞耻性自传体记忆: 基于自我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Markus和Kitayama的自我文化理论, 考察羞耻情绪在中美两国文化下的差异。69名中国大学生和65名美国大学生作为被试, 每个被试被要求回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羞耻性事件。之后根据羞耻自传体记忆的特点及理论假设, 制定了编码规则。根据编码规则, 对每个记忆进行编码统计。研究结果显示: 1) 中国被试羞耻性自传体记忆的具体程度高于美国被试; 2)中国被试的羞耻记忆出现更多人际关系的内容; 3)中国被试更多报告羞耻事件发生在童年和青春期, 更多涉及学校和老师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谈中华耻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羞耻感或者“面子”在中国人际关系中普遍性的影响,探析了羞耻感在中华文化中的内在价值体系,并对中美文化羞耻感做出简略的跨文化比较。  相似文献   
9.
吕坤提出的"五刑不如一耻",从法律的层面上研究,属于社会调整方式范畴。社会调整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法律调整,另一种是道德调整。法律调整是通过法律规范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调整。道德调整是通过人们长期、普遍形成的道德规范对人们的内心和行为进行的调整。法律与道德之间互相渗透、互相制约、互相保障。法律和道德有着不同的调整范围。法律调整和道德调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只注重一种调整方式而忽略另一种调整方式,法律调整具有及时性,道德调整具有长期性。法律调整和道德调整并举,才能实现社会调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由“易中天现象”引发如下思考:历史学要想走出困境必须走通俗化的路子;历史学研究必须与现代传媒相对接;史学研究工作者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应得的物质利益天经地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