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41篇
  免费   201篇
  国内免费   291篇
系统科学   392篇
丛书文集   104篇
教育与普及   47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篇
现状及发展   35篇
综合类   4627篇
自然研究   18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131篇
  2014年   226篇
  2013年   179篇
  2012年   316篇
  2011年   303篇
  2010年   217篇
  2009年   273篇
  2008年   252篇
  2007年   360篇
  2006年   344篇
  2005年   254篇
  2004年   260篇
  2003年   204篇
  2002年   211篇
  2001年   169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123篇
  1998年   104篇
  1997年   108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统计物理中三种系综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粒子数和能量的涨落和粒子数和能量的平均值与极大值之间的关系,说明统计物理中三种系综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2.
用动电位极化和恒电位极化法研究了A3碳钢在不同浓度NaCl的0.5mol/LNaHCO3溶液中亚稳态孔蚀行为。实验发现亚稳态电流波动峰具有快速上升、缓慢下降的特点。亚稳孔出现电位Em 服从正态分布,随着Cl-浓度的提高,Em 值向负方向移动。亚稳孔的峰频变化规律与电位关系不大。恒电位极化时,当电位高于Em而大大低于孔蚀电位Eb 时,电流波动保持一定时间后会最终消失,并产生直径为微米级的小蚀孔。当电位接近孔蚀电位时,一段时间的电流波动后电流往往迅速上升,最终转变为稳定蚀孔.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HLA中数据分发管理(DDM)的过滤原理;研究分析了目前几种实现DDM过滤机制的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种简单易行的DDM实现策略,以实现三维虚拟环境的分布式,来提高它的响应速度.  相似文献   
4.
惯性导航系统水平阻尼网络的自适应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海况变化较大时,惯性导航系统(INS)的误差振荡幅度较大.为了减小系统误差的振荡幅度,提出了一种新的设计思想,采用自适应控制方法,根据实际的海况变化情况,实时校正阻尼参数,使由舰船的机动性造成的系统误差最小.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水平误差角振荡幅度减小了约50%,速度误差振荡幅度减小了约30%.经度、纬度和航向误差振荡幅度也有明显改善;水平阻尼网络的自适应控制有效地改善了INS的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水位跟踪原理,分析了一种新型的探针式水位跟踪仪及其构成。  相似文献   
6.
7.
引进了一般形式的拉丁矩阵,并讨论了相互正交的拉丁矩阵个数的上下界。  相似文献   
8.
针对开采地下水这一特定问题,以在抽水实践中地下水水位面是一以井心为顶点的旋转抛物面为出发点,研究了地下水开采过程中岩土体应力变化的时空规律。通过分析影响内部应力变化的宏观物理量—开采影响半径、井心水位下降和空间位置,可以方便的得到随着时间变化岩土体内部应力变化的全程规律。同时,分析了影响边界、下沉位置等因素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海杂波的统计特性对于岸基与舰载表面波雷达目标检测算法的设计非常重要。岸基雷达测试下海杂波的统计特性已有论述 ,主要阐述舰载雷达情形下背景海杂波的理论与数学统计模型 ,并提出了海杂波序列的参数自回归模型 ,对海杂波的重要统计参数如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 ,最后得出了舰载雷达情形下一阶与二阶海回波皆为正态分布的结论 ,为在舰载雷达情形下进行信号检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A physically based model for ground‐level ozone forecasting is evaluated for Santiago, Chile. The model predicts the daily peak ozone concentration, with the daily rise of air temperature as input variable; weekends and rainy days appear as interventions. This model was used to analyse historical data, using the Linear Transfer Function/Finite Impulse Response (LTF/FIR) formalism; the Simultaneous Transfer Function (STF)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se several monitoring stations together. Model evaluation showed a good forecasting performance across stations—for low and high ozone impacts—with power of detection (POD) values between 70 and 100%, Heidke's Skill Scores between 40% and 70% and low false alarm rates (FAR). The model consistently outperforms a pure persistence forecast. Model performance was not sensitive to different implementation options. The model performance degrades for two‐ and three‐days ahead forecast, but is still acceptable for the purpose of developing an environmental warning system at Santiago. Copyright © 200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