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综合类   55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渔业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产业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对古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有教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文人士大夫借鱼来抒发隐逸情情、阐述哲学玄思和畅谈生活感受,因而士大夫与鱼结成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台湾,中国文人传统的精神活动空间已被现代化进程侵蚀殆尽。高阳却以历史小说为工具,力图保有一份文人传统的优雅、闲适情致并争取社会的认同。他的历史小说既迎合大众猎奇心理,又加以合理化修正和雅化处理,其作品对传统与现代、通俗与高雅的调适为当代历史小说创作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汉代赋学论     
汉代的赋学与汉赋创作呈现了几乎同步的现象,赋的兴盛期,也即赋学史的发轫期。汉代涉及赋学的文字大多散见于史书或非专论赋的单篇文章中,它们为汉以后历代的赋学研究,树立了框架,奠定了基本的范畴。汉代赋学以儒家诗论作为时代的主要文学观念,以之衡量和评判赋的整体创作或赋家及其作品的优劣状况,从而使赋含有了实质性的功利价值,而不仅仅具有文学本身的唯美效果。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代,读书士子顺利通过科举的最初级考试——童试,便可获得生员资格,拥有“秀才”这一科举的最低功名。“入泮”成为其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从此他们便异于普通百姓,或由出贡、入监肄业而得官,或继续参加更高级的乡试、会试,得中举人、进士而入仕。但是功名利禄最终只是属于幸运的极少数人,更多的士子则混迹在人海茫茫的科举大军中走完自己的人生。  相似文献   
5.
古代士大夫背负着建功立业的理想,他们把个体的自然生命与政治生命融为一体,带着崇高的使命感而孜孜以求、不懈探索,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深刻理解古代士大夫的出仕情结,对于现代知识分子构建积极健康的现代生命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士人作为思想前沿的一个群体,对明王朝的衰亡和清王朝的崛起各自表现出了不同的反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士人的忧患意识在此时期有的表现出了对明亡的担忧,以直言极谏或者领兵抵抗的方式体现出来;有的明哲保身,以隐居或潜身学问的方式避世;更有的士人改变了自己的立场,为新崛起的清王朝服务。各种表现的原因:一有传统忠君观念的影响,二有个体意识的觉醒,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7.
欲望是作家创作的内驱力,道教对中国古代文人的欲望有什么影响,这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理论不能不思考的问题。本文从道教的功利性,文人纷纷走近道教,文学观念中的道教因素等方面,对道教与魏晋南北朝文人的功利欲望作些专门探讨。这无疑会拓展人们研究的新视界。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商人的地位急剧上升,传统的士、农、工、商的四民秩序已被打破。商人阶层的社会价值必须重新估量。《聊斋志异》中的《黄英》就是当时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黄英》通过马子才、黄英的结合以及他们的心理透视,可以看出士魂与商才的联姻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早午战争时期,随着战局的变化,中国官僚士大夫的心态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他们从战前的轻日心态,逐渐发展到战争中期对日本的重新审视,战后更进一步发展为师日心态。官僚士大夫心态的转化和觉醒,标志着甲午战后中国社会开始走上了具有自觉意识的近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0.
《楚辞学通典》是规模浩大的《楚辞学文库》第四卷,旨在会通自战国时期至公元2000年之间楚辞与楚辞学领域中的系列问题,原始要终,考镜源流,以简约的形式,显示楚辞学的发生、发展全貌。设“作家”、“作品”、“词语”(楚语)、“典故”、“典籍”、“专题”内分六大类。两千余条目。搜罗宏富,超越前贤,注重对大陆、香港、台湾两岸三地研究信息的全面把握;对长期忽略的研究“弱项”——学者研究,旁搜远绍,根据不同时代特点,作出全面而迅捷的反馈与评价;敢于指点得失:揭示传承,纠正讹错,追踪前沿,调查争端,突出热点,以突出学术史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