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78篇
  免费   396篇
  国内免费   433篇
系统科学   93篇
丛书文集   206篇
教育与普及   45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篇
现状及发展   152篇
综合类   10101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136篇
  2021年   179篇
  2020年   154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138篇
  2017年   182篇
  2016年   180篇
  2015年   280篇
  2014年   399篇
  2013年   314篇
  2012年   476篇
  2011年   516篇
  2010年   373篇
  2009年   461篇
  2008年   422篇
  2007年   725篇
  2006年   616篇
  2005年   606篇
  2004年   473篇
  2003年   470篇
  2002年   405篇
  2001年   404篇
  2000年   350篇
  1999年   305篇
  1998年   251篇
  1997年   259篇
  1996年   198篇
  1995年   180篇
  1994年   138篇
  1993年   159篇
  1992年   117篇
  1991年   118篇
  1990年   105篇
  1989年   88篇
  1988年   65篇
  1987年   53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已完钻超深裸眼水平井侧钻技术是经济、高效开发油藏剩余油的主要手段之一,传统的磨铣钢套管开窗侧钻技术存在下入摩阻大、磨铣耗时长导致开窗失败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基于多材质复合管柱的超深水平井裸眼井壁支撑工艺,结合中国西北油田已完钻超深裸眼水平井井况,首先,提出了基于“铝合金+碳钢”的多材质复合管柱组合及设计方法;其次,开展了基于管柱实物屈曲实验数据的管柱临界屈曲载荷计算模型适用性评价,并优选出了适合于“铝合金+碳钢”多材质复合管柱的屈曲临界载荷计算模型;最后,研究了综合考虑管柱扭矩、摩阻、刚性、井眼条件、管柱强度及材质的多材质复合管柱下入性分析方法,并利用下入性分析软件对西北油田顺北X1井、X2井、X3井、X4井复合管柱进行了下入可行性评价。该方法在X1井和X2井得到成功应用,进一步论证了该工艺现场应用的可行性。研究成果可为超深水平井裸眼井壁支撑的复合管柱设计和下入可行性评价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采用数据驱动的方法对 SiCp(0.5CNT)/7075Al 铝基复合材料的化学成分以及制备工艺进行了分析, 针对抗拉强度和延伸率两个力学性能进行了特征重要性分析, 构建了包含 8 种机器学习算法的集成框架, 自动进行模型的参数调优和最优模型选择,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材料逆向设计. 实验结果表明, 在 470 ${^\circ}$C 固溶 40 min, 120${^\circ}$C 时效 15 h 的热处理工艺下, SiCp(0.5CNT)/7075Al-1.0Mg 复合材料抗拉强度和延伸率的预测值为 617.48 MPa 和 2.98%, 实验值为 647.0 MPa 和 3.31%, 两项物理性能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s, MAPE)较小, 依次为 4.56% 和 9.97%. 这说明本数据驱动方法对铝基复合材料的工艺优化和性能提升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L油田B区块开展"二三结合"实验区,"二三结合"开发模式渗流特征对区块的合理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明确其渗流特征,利用油藏数值模拟软件Eclipse建立代表意义的油藏数值模型,研究区块"二三结合"开发模式下原射孔层和补孔层的渗流特征,分析了"二三结合"开发模式下,不同开发阶段综合含水率、采出程度、井底压力、地层压力及含水饱和度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二三结合"开发模式先通过水驱开发挖潜原射孔层剩余油,提高厚油层顶部剩余油的采出程度,再通过聚合物驱进一步提高开发效果,通过水驱与聚驱的综合作用,最终得到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4.
热运动对纳米级磁流变液系统的颗粒团聚行为和宏观流变特性扰动影响不可忽视.为研究施加外磁场后系统微结构与热运动间的关系,探讨在不同颗粒粒径情况下热运动能量在系统总能量中的占比.采用CCD设计方法,分析Monte Carlo仿真获取的颗粒位形信息,生成关于外磁场磁感应强度、颗粒粒径和体积分数的系统热耦合系数<λ>回归模型;成链团聚的临界颗粒粒径计算值比文献经验值高出约23%,证实在考虑系统内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纳米级磁流变液具有更严格的流变现象临界发生条件.  相似文献   
5.
铜金复合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探针,可灵敏地选择性检测半胱氨酸。在碘离子存在的情况下,半胱氨酸能够使铜金复合纳米材料的吸收峰信号增强,从而实现半胱氨酸的定量检测,检测限为0.06 mmol/L,线性范围为0~1 mmol/L。与其他氨基酸相比,铜金复合纳米材料传感器对半胱氨酸显示出良好的选择性,所制备的铜金复合纳米材料无需任何处理即可直接用于检测体系,大大简化了检测流程,具有简单、快捷和选择性高等优点,可作为半胱氨酸检测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聚合物光波导放大器的增益性能,利用高温法合成了BaLuF5∶Yb3+,Er3+纳米晶,并分别对纳米晶的形貌、晶体结构和近红外发射特性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表明,纳米晶平均粒径为13 nm,并在1 530 nm处具有较强的发射,荧光半高宽为50 nm.将合成的纳米晶掺杂入SU-8聚合物作为光波导放大器的芯层材料,使用光刻显影等工艺,在表面长有二氧化硅的硅衬底上制备出了聚合物光波导放大器.当980 nm波长泵浦光功率为280 mW、信号光波长为1 530 nm且功率为0.1 mW时,在长度为1.1 cm的光波导放大器中,获得了3.95 dB的相对增益.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T6热处理对6066Al/SiCp复合材料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经530℃固溶1 h后,170℃时效8 h达到峰时效,其抗拉强度达418.6 MPa;复合材料延伸率随时效时间的增加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8.
采用乳剂和溶液的聚合技术制备了不同电荷密度和胶体性质的阳离子微粒聚合物(CPMP)。论文探讨了阳离子微粒聚合物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研究表明用阳离子或阴离子的聚合物与阳离子微粒聚合物联合使用可以改善纸张的匀度和留着率。其机理可能是由干阳离子微粒聚合物的加入产生了更有效的架桥絮聚。另外阳离子微粒聚合物也是一种良好的施胶剂,研究结果表明施胶效果与聚合物添加量.电荷密度和微粒尺寸有关。通过施胶张可以获得更好的光学和物理性能。  相似文献   
9.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设计理论的发展明显地落后于工程实践,基于工程实践成果以及计算机仿真分析结果对刚-柔性桩复合地基设计理论进行了研究,根据不同的基础形式对刚-柔性桩复合地基进行分类,分析了不同型式复合地基的适用性,提出了具体的设计步骤,探讨了承载力与变形等相关问题.此外,还提出了刚-柔性桩复合地基优化设计的建议,并通过工程实例对上述设计理论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了侧链含有亚甲氧基连接基高分子液晶的合成及表征.用酚类与苯甲基氯制备了六种单体,用硅氢加成法合成了高分子液晶.六种单体为:4-(4—烯丙氧基苯甲氧基)联苯(M1),4’—甲氧苯基4—烯丙氧基苯甲醚(M2),4’—甲苯基—4—烯丙氧基苯甲醚(M3),苯基4—烯丙氧基苯甲醚(M4),4—(4-烯丙氧基苯甲氧基)4’—甲氧基联苯(M5),4—(4—甲氧基苯甲氧基)-4’—烯丙氧基联苯(M6).用偏光显微镜和DSC测定了单体和高分子液晶的相转变温度和介晶范围,单体M5和M6显示较好的液晶性,聚合物PM1、PM5、PM6、P(M2—M5)和P(M2—M6)显示出较好的液晶性,共聚物液晶比其它高分子液晶的介晶范围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