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2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的新闻传播中,仿拟辞格的应用频率极高。通过对仿拟辞格的特点和新闻传播过程特点的考察发现:仿拟作为一种修辞行为,其造词和修辞的两大功能恰好满足了新闻传播时效性和可读性的两大需求;满足了从传播者的编码到接受者的解码这一认知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需求。正是以上两方面的因素,构成了仿拟辞格在新闻语体中重要的生存机制。  相似文献   
2.
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德西蕾的婴孩》长期以来被误读为肖邦抨击种族歧视的力作,作品中的女主角德西蕾有着灰姑娘般的身世和经历,却与灰姑娘是完全不同的命运与结局。她们之间存在的相同和相异之处构成本文对此小说进行戏仿解读的基础。通过戏仿解读,可以看到潜藏在表层文本下的肖郑的真实种族观、肖邦对黑人的厌恶、对白人的同情和她作为白人的优越感都在戏仿解读下一览无余。  相似文献   
3.
仿拟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目前还未引起翻译理论界的足够重视,且经过研究后发现对仿拟的翻译有悖于“重神似不重形似”的常规翻译方法,无论是仿词、仿句,还是仿篇,在翻译时都要“神似”当头,然后兼顾原文的特定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安吉拉·卡特的《马戏团之夜》是一部狂欢化程度极高的作品。利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从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主题思想三个方面来观照,该作品都深深蕴含着女性狂欢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仿拟作为一种特殊的修辞方式在现代社会被日益广泛地使用着。而语境的符号结构由三大妥毒构成:语场(field)、语旨(tenor)、语式(mode),这三个语境因素共同作用,制约讲话者对词语和语义结构的选择。语境成分中任何一项的改变都会引起语义的变化,导致语言的变异,并进而产生不同的语域。语域理论对分析仿拟的三种语域偏离现象及其文体功能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琳达·哈琴提出的历史编纂元小说的概念为出发点,分析英国当代作家拜厄特在《占有》中运用的一系列历史编纂元小说技巧,如通过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和第三人称作者侵入式叙事凸显了历史书写的不可信性,以及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用和对经典的戏仿解构了传统历史学家所认为的历史与文学的二元对立,从而实现了历史与虚构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约翰.福尔斯的作品《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元小说性。作者通过戏拟、互文性、作者闯入、时空穿插和开放式结局等写作技巧,揭示并嘲讽了维多利亚式小说的虚构性。  相似文献   
8.
戏仿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出现在了西方文学中。20世纪80年代,戏仿这一概念伴随着后现代主义进入中国,但其实在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创作中从来不乏戏仿的运用。通过分析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中具有戏仿因素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可以看出戏仿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具有历时性承继关系。  相似文献   
9.
仿拟修辞格是英语中最为活跃的语言现象之一,具有新颖活泼、精练传神等特点,是人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有效语言手段。仿拟具有浓郁的语用色彩,它的运用折射出具体的话语意义,体现出最佳关联原则,涵盖了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属于三价意指范畴。  相似文献   
10.
祖艳 《皖西学院学报》2010,26(6):130-133
语言文字游戏是俄罗斯当代后现代主义作家佩列文小说中一个很重要的创作形式,佩列文在他的作品中通过大众化的语言、戏仿的语言和语言符号的拼贴打破传统语言的规则,对传统话语进行颠覆和解构,在语言游戏的过程中让读者体会苏联解体后人的异化、社会的异化和自然的异化等各方面异化现象,从而引人深思,新时期的俄罗斯到底应该如何发展,俄罗斯的出路何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