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研究中国北方新近纪红黏土序列的古气候演化特征。方法对中国北方4个新近纪红黏土剖面沉积物的粒度、磁化率和化石动物群时间序列进行区域对比。结果黄土高原新近纪红黏土沉积以来发生了5次大的气候事件,气候事件的分界线在粒度、磁化率年龄曲线上特征明显,反映的气候特点与化石动物群演替性质完全一致。结论中国北方新近纪红黏土序列古气候演化过程的气候事件均与青藏高原隆升和东亚季风的发展相联系。时间上,南北气候演化事件基本同步;空间上,北部较南部地区变化剧烈。5次气候事件从下到上表现为半湿润、半干旱、湿润、干旱与湿润交替、干旱的气候演化特征;相应动物群生态类型表现为草原-疏林草原、草原为主的疏林草原、森林、草原荒漠与森林交替到草原的演化特点。  相似文献   
2.
天水、秦安新近系红土、湖相沉积物的碳酸钙含量均随岩性变化而变化,红色层的CaCO3平均含量维持在6%~7%之间,钙质层的CaCO3平均含量多在20%~40%之间,高值可达60%以上。对比分析表明,黄土的碳酸钙含量高值仅在20%左右,两者相差悬殊。因此,红土与黄土应是不同气候环境下的产物。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周围地区红土的部分沉积学证据对中国北方新近系红土的风成成因提出质疑并明确今后可能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弄清楚中国北方新近系红土的沉积环境,从古生物的角度出发,针对天水-秦安一带新近系沉积地层中发现的大量古脊椎动物化石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化石组合的典型特征是大量三趾马的存在,同时伴有大量的犀类及长鼻类化石,这一特点与临夏地区极为一致,表明至少在晚中世以前该地区气候还是相当湿润的,无法产生类似黄土的新近系风成红土沉积,这也同时得到邻近其它地区相关古生物证据的支持,古脊椎动物化石证据并不支持红土唯一风成的推论.图2,表1,参13.  相似文献   
4.
我国南方自新第三纪以来出现炎热潮湿的气候,此时是地洼余动期,地壳活动性渐趋减弱,在某些相对稳定又缓慢上升的块断区中,当基岩为中性和基性的火成岩、正长岩、灰岩以及某些花岗岩类时,有可能形成三水型铝土矿。有利的找矿区域是东南沿海和云贵高原南部。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古植被记录看东亚季风的年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最近发现的早中新世季风记录,对东亚季风系统何时形成又提出了疑问.现代季风系统的一个明显特征,在于它打乱了行星气候系统纬向分布的带状模式,因而地质记录中季风气候地理模式的出现,就应当意味着季风系统的建立.据此汇总了中国大陆125个地点所获得的古植物和岩性资料,揭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气候分带模式:早第三纪宽阔的干旱带由西向东横跨中国大陆,而晚第三纪至今的干旱带仅局限在中国西北部.渐新世/中新世交界时气候系统的大改组,就是现代东亚季风建立的证据.其后,季风系统在晚第三纪又经历了巨大变化,包括15~13Ma前、8Ma、3Ma前干旱气候的加剧和季风系统的加强.所获得的新资料并不支持亚洲季风系统起源于约8Ma前这一观点,而认为东亚大约是在晚渐新世向季风气候转变这一假设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