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通过揭示全球化语境中民族国家在全球主义和民族主义两大对立思潮的挑战下的“悖反”处境,从哲学维度,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理论为方法论基础,对民族国家这一现代最具普遍性的政治形式的历史建构、基本要素和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的现实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总体性研究和概括性把握。  相似文献   
2.
当前对主权的急论忽视了主权的工具性,现代主权为人民所有,人民委托国家行使主权,国家便有了主权的本质属性,主权是人类对自身发展的关注,新情况并没有改变主权属民的本质,但主权先例方式有新变化,它以国家机构先例主权方式的改变和创新为成本,带来的却是更大收益;主权所有者-人民利益增长和充分实现;主权先例机构-国家的主权地位强化;人民认同提高;国家机器及国家职能扩大和强化,这才是对主权的完整观察。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村叙事实际上是关于民族国家的想象,是关于中国形象的建构过程。在战时解放区这块中国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试验田里,文学与民族国家建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胶着状态,文学甚至作为一种重要力量被纳入民族国家建制方案之中。解放区作家通过书写新的人物和新的生活来表达新的民族国家认同,农民遂以中国形象代言人的身份浮出历史地表,对中国形象的想象与书写呈现出明朗刚健的壮美风格。  相似文献   
4.
侯桂新的《文坛生态的演变与现代文学的转折》以"从香港想象中国"为切入点,返回并重构了1937—1949年间香港"南来作家"群体"香港书写"发生的历史现场,围绕文学运动、现代媒体和作家个案的梳理和论述三个层面,将客体实践、中介实践和主体实践贯穿于中国现代作家在其"香港书写"中展现的现代民族国家想象,为"南来作家"群体拟定了基于文化生态和文学史转折的全新经纬。  相似文献   
5.
以兰克学派为代表的西方传统的“科学”史学主要有四个特征:学科制度化;以国家为分析单位;欧洲中心主义;客观主义。  相似文献   
6.
中西文语境的“族群”与“民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族群”、“民族”等术语在中英语境中使用的规定性问题。有关术语的使用 ,在不同的场合规定性有所不同。所以 ,对它们的理解和对译不仅应考虑到术语发展的历史和学术脉络 ,而且还应看到是谁在使用和操作它们。因为 ,在学术场合和在公众话语里 ,它们的规定性差别很大。虽然许多人类族体认同的核心内容都是某种“原生”的叙述 ,它只能说明人类需要某些精神上的东西来加强群体内聚力 ,而与族体的恒久性毫无关系。  相似文献   
7.
民族主义理念在塑造当今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族主义的理论源头是需要进一步澄清的问题之一。学术界一般认为民族主义发端于法国大革命,实际上,典型的民族主义形式在德国首先出现,认为德国不仅具备产生民族主义的要素,并在理论上完整地阐述了民族主义理论。民族主义在德国呈现清晰可见的外貌,并成为文化民族主义的原生形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