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奈达翻译定义的中文译文有严重的错误。奈达不主张"等值"、"等效"翻译。"等值"、"等效"、"对等"、"对等语"、"动态对等"、"功能对等"等术语是错误的术语,它们错误很多,错误之一是用一个"等"字曲解了奈达翻译理论的本质,将奈达翻译理论曲解成求等的翻译理论,然而奈达翻译理论的本质是求似不求等。弗斯指出,翻译理论中所用的"equivalent/equivalence"理论是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中心议题之一,理论从产生至今备受关注。"equivalent/equivalence"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一方面作为数学和形式逻辑里的专业术语,表示一种绝对对称和平等的关系;另一方面又被当作一般语言词汇中的模糊词语,表示"具有相似性"或"基本相同",翻译理论中所用的"equivalent/equivalence"是使用它作为普通词汇时的模糊意义,即相似或贴近。  相似文献   
2.
中国第一个成功的核反应是在24万伏电压下追试柯克罗夫特与沃尔顿1932年以质子撞击锂产生两个α粒子的实验,1948年5月及6月在台湾大学物理系由戴运轨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所完成。考察这一事件的背景与经过,可以证实太田赖常教授虽参与了这项研究,但以往并无原子核反应之经验,也非讹传中之主持者。  相似文献   
3.
读者研究与阅读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视读者及文学阅读规律的研究 ,是当代文学理论的重要趋向。“假想的读者”的不同等级 ,体现了文学活动主客体之间不同的虚拟性关系。在这一方面 ,西方学者已经作有大量而深入的研究 ,对这方面研究作概况性介绍 ,并对主要学派的代表性观点作出梳理和点评 ,对我们当前的阅读研究 ,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诗人庞德在翻译中文诗歌时一反传统的翻译方法,大量使用误读、误译的翻译手法,用独特的方式再现中国文化。从解构主义视角剖析庞德误译汉诗的合理性,可以客观、理性地理解和解释误读、误译这一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13世纪的天主教教廷使者、传教士,还有大旅行家马可·波罗,当时已经注意到了中国的宗教问题,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谈到了中国佛教,尽管充满了误读,但不难看出他们在介绍异国宗教状况的表象下,理解异国文化的努力。大发现时代的欧人对中国的认识还多停留在异国情调层面,商人、传教士未能也不可能深刻理解和感悟中国佛教,但其意义重大:这是继马可·波罗之后两百余年,欧人首次向西方传递了中国佛教形象。考察17世纪前欧人笔下的中国佛教形象,对今日中西宗教文化的交流不无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