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一维多取向X射线小角散射(SAXS)方法研究二次拉伸温度对聚丙烯腈碳纤维(PAN)原丝中微孔洞形貌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一定温度(2T0)加热拉伸时, PAN原丝中微孔洞的相对体积分数(V/V0)较低温时有所增加, 但其取向角()最小, 长径比(L/2R)最大, 两者均有利于提高碳纤维的力学性能; 当拉伸温度过高时, 微孔洞形状的变化规律与之相反, 不利于提高碳纤维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钻头的耐用度、钻削力、钻削温度和断、排屑等方面,对新研制的0Cr16Ni10CaS易切不锈钢的钻削加工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利用扫描电镜等手段对钻屑根部进行了观察,分析了其易切削机理。由于复合加入了Ca、S易切削元素,在钻削时,起到了形成微空洞、应力集中源、减少内摩擦和降低加工硬化等作用。因而有效地改善了其钻削加工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造热力学势函数和耗散势函,得到了连续介质损伤力学基本方程,并给出了各向同性损伤演化规律,求得损伤与塑性应变的显式表达式,通过与材料实验数据比较,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微小孔加工与微细钻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微小孔的加工特点,介绍了微孔钻削刀具——微钻头的结构形式、材料特性及刃磨要点,概述了微小孔的各种加工方法及加工性能。  相似文献   
5.
作者运用 SEM,动态粘弹,DSC,WAXS,应力-应变,密度测试和吸湿、透湿实验等方法,对PU/PVA 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动态力学性能,热性能,结晶性,拉伸力学性能和吸湿、透湿性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探讨了湿法凝固薄膜的微孔透湿性。  相似文献   
6.
基地有效损伤积概念提出一种新的表征微缺陷(微裂纹和微空洞)损佃的损伤变量定义,该定义较经典定义的物理意义更明确,可描述单个缺陷对材料宏观特性的影响,也可描术含多个微缺陷的材料行为,而且适合描述不同类型缺陷共存时各向异性损伤。  相似文献   
7.
微小孔振动钻削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振动钻削的方法对微小孔进行钻削加工,设计制作了一台新型、高效的超声波振动钻削设备,在几种常见材料上,通过改变振动钻削参数,进行孔径为0.2 ̄1.0mm的粘削实验;借助扫描电镜,分析孔的表面和剖面形状,对普通钻削与振动钻削加工的孔进行了比较;从入钻过程、孔的尺寸形位精度、切屑切屑形式、孔的表面质量、钻头寿命等方面分析总结出微孔振动钻削的加工机理。  相似文献   
8.
采用多种高聚物作为添加物,分别与聚丙烯腈共混后,在两种溶剂路线中制得了多种共混多孔腈纶。研究了添加物种类、组成以及添加量对共混聚丙烯腈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发现:共混纤维微孔体积与添加物种类、组成及添加量有关,但其吸水性能仅与纤维内部微孔体积有关,与添加物的吸水性能无关。  相似文献   
9.
双相钢双屈服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双相钢的双屈服特性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指出,双相钢的双屈服特性的产生是由于马氏体相从弹性变形过渡到塑性变形以及相界面微空洞萌生的结果。两相的相对量和组织形态,影响着双屈服特性。根据两相不同的变形特征,把双相钢的均匀变形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In this paper,morphological structure,thermodynamic compatibility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porosities and blend ratios of the wet coagulated PU/PVA sheets were studied by meansof observation of 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graphies,tests of dynamic mechanical properties,moisture regain and vapor permeability.Furthermore,the formation of microvoids at interfacesof separated phases was discussed and a microvoid formation mechanism at phase interfaces ofhydrophobic-hydrophilic blends was suggested and compared with that ofhydrophobic-hydrophobic blen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