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0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4篇
丛书文集   13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33篇
综合类   496篇
自然研究   1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The microstructure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Al–Cu–Fe alloys with the atomic compositions of Al_(65)Cu_(20)Fe_(15),Al_(78)Cu_7Fe_(15)and Al_(80)Cu_5Fe_(14)Si_1have been studied.The alloys were produced by induction melting of pure elements with copper mold casting.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alloys was analyzed by X-ray diffraction and 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he formation of quasicrystalline phases in the Al–Cu–Fe alloys was confirmed.The presence of intermetallic phases was observed in the alloys after crystallization in a form of ingots and plates.The electrochemical measurements were conducted in 3.5%NaCl solution.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the alloys was determined by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The post corrosion surface of the samples was checked using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equipped with the energydispersive X-ray detector.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Al_(65)Cu_(20)Fe_(15)alloy had the highest corrosion resistance.The improved corrosion resistance parameters were noted for the plate samples rather than those in the as-cast state.And the hardness of the Al_(65)Cu_(20)Fe_(15)allo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ther alloy samples.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X光、化学物相分析等研究和证实了方铅矿中次显微金的赋存状态,从而为金的选矿方法、流程设计及金的回收工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介绍一种用于nm级制造具有xyz三维微定位能力的扫描探针显微镜(SPM).采用电磁足周期性地夹紧与松开,结合压电陶管的轴向伸缩变形的微位移爬行器构成三维微定位机构.扫描范围可达20μm×20μm,且探针可在样品表面x和y方向上10mm×10mm范围内实行nm级的定位.探针在z方向接近样品表面也可自动进行.给出了微定位器的运动分辨率、速度与工作频率,以及在扫描道显微(STM)方法下测得的高定向石墨表面原子图像  相似文献   
4.
制备特定尺寸的纳米金颗粒方法及性能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化学还原法制备出不同粒径的纳米金颗粒。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纳米金颗粒的形貌及尺寸进行表征。讨论了还原剂种类、还原剂用量、试剂加入顺序、反应温度等因素对纳米金颗粒稳定性、粒径、形貌和分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a3C6H5O7为还原剂制得纳米金颗粒粒径在15-20 nm之间,NaBH4为还原剂制得的...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粉尘螨小鼠过敏性鼻炎模型,观察粉尘螨疫苗免疫治疗鼻黏膜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粉尘螨疫苗免疫治疗的疗效.将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A组)、过敏性鼻炎模型组(B组)、粉尘螨疫苗治疗组(C组),按本室常规方法建立尘螨过敏性鼻炎小鼠动物模型,观察抓鼻、流涕、喷嚏等症状,末次激发24 h后,麻醉小鼠,眼窝取血,ELISA法检测血清中Der f特异性抗体IgE和IgG2a;取鼻黏膜组织固定,切片、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建模后B组、C组均出现典型的喷嚏、流涕、抓鼻症状,但粉尘螨疫苗免疫治疗组较模型组症状明显减轻,正常对照组无任何行为异常.与B组相比,C组血清中Der f特异性抗体IgE显著降低(P<0.05),而B组和C组IgG2a的含量较A组显著增高(P<0.01).电镜观察:(1)正常对照组:嗅黏膜上皮细胞,表面有大量纤毛,排列整齐;胞质内细胞器丰富.(2)过敏性鼻炎组:嗅黏膜上皮细胞肿胀,嗅细胞表面的纤毛减少或消失,细胞排列紊乱、细胞间有炎症细胞浸润,细胞器退变、空泡化,核变形不规则、固缩.(3)粉尘螨疫苗免疫治疗组:嗅黏膜纤毛排列较整齐,粗细较均匀,纤毛密度较正常对照组低,线粒体致密,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数量增多.粉尘螨疫苗可以有效改善过敏性鼻炎的症状,抑制过敏性鼻炎鼻黏膜炎症变化.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对腰椎间盘组织成分的观察结果,并对胶原组织从结构上进行了分类,为深入到生物分子层次的研究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水溶性NaCl为载体,用浸渍法制备了Fe质量分数分别为0.3%、1.6%、3.3%和5.2%的催化剂,在400℃下催化裂解乙炔合成纳米碳材料;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分辨透射电镜对样品进行了结构表征和分析。结果显示,利用Fe质量分数为0.3%的催化剂合成的碳洋葱颗粒直径分布在15-50 nm之间,多数在15-35 nm内。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三维尺寸均处于纳米量级的材料与结构中常见的界面分层破坏问题,利用聚焦离子束技术(FIB)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开发设计了一套研究纳米材料中界面端部裂纹启裂行为的实验方法.采用FIB成功从宏观多层薄膜材料(硅/铜/氮化硅,Si/Cu/SiN)中切割制备出了由硅基体(Si)和200 nm厚铜薄膜(Cu)及1000 nm厚氮化硅层(SiN)构成的纳米悬臂梁试样.利用高精度微小材料加载装置,在TEM中对该试样进行加载实验,并原位观测了不同试样中Cu/Si界面端部裂纹启裂的行为.通过对启裂瞬时Cu/Si界面上临界应力分布的有限元分析发现,不同尺寸试样中的界面上法向应力与剪切应力均集中在距界面端部100 nm的范围内,且临界法向应力远大于剪切应力.对应力分布的进一步分析则发现,距界面端部5 nm区域内的法向应力场控制着Cu/Si界面的分层破坏过程,可用于表征界面分层破坏的局部控制准则.  相似文献   
9.
全息术是一种获取三维影像的技术,显微镜是观察微小物体的工具,而数字全息显微术就是将全息术与显微镜相结合的技术。文章介绍了数字全息显微术的原理、特点以及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将单纤维置于扫描电子显微镜样品室中以一特制装置拉伸,研究棉纤维形变和断裂形态学。摄取了形变和断裂过程的连续显微照片。了解到拉伸纤维裂缝的发生、生长和传播过程,和两种主要类型裂缝的形态学结构,这两种裂缝分别是由于纤维原纤间的分离和原纤或/和原纤束的断裂而引起的。文章从高聚物断裂物理探索了棉纤维拉伸形变和断裂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