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研究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根据饲养大熊猫和野生大熊猫咩叫声的记录分析,认为随着大熊猫表达感情强度的不同,咩叫声有长有短,基音区和泛音区频率、强度及颤抖节奏缓急有差异,并伴有唧唧声出现。通过对大熊猫咩叫声的结构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意义讨论,有助于掌握大熊猫的发情高潮。  相似文献   
2.
大熊猫的研究,经过120多年已深入到各个方面,然而关于它的分类地位,迄今仍未取得共识,概分三派.一派认为它是高度特化的熊类,另一派认为它更接近于浣熊,再一派认为它应独立成为一类.古生物学家根据所发现的始熊猫化石,讨论了大熊猫的演化.但大熊猫的祖先到底是属于哪一类始熊,尚待进一步对古今熊类研究,方能最终解决.  相似文献   
3.
《Journal of Natural History》2012,46(39-40):2585-2591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cloning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interleukin‐6 (IL‐6) from the giant panda (Ailuropoda melanoleuca) were described. Sequencing revealed that IL‐6 complementary DNA contains a 636 base‐pair open reading frame encoding 211 amino acids. Homology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the identity levels of nucleotide and deduced amino acid sequences of IL‐6 between the giant panda and other species in Carnivora ranged from 90.5% to 85.6% and from 82.9% to 76.5%, respectively. Phylogenetic analyses based on nucleotide and amino acid sequences showed that the harbour seal shared a closer relationship with the giant panda than other carnivores (ursids not included). The functionally important domains and sites that have previously been recognized in other carnivores were all observed in the IL‐6 sequence of the giant panda.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complementary DNA fragment cloned is indeed the IL‐6 molecule with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can be used in immunological studies of the giant panda.  相似文献   
4.
用12种限制性内切酶(BamHⅠ,EcoRⅠ,EcoRⅤ,XhoⅠ,PstⅠ,MspⅠ,XbaⅠ,PvuⅡ,HindⅢ,HaeⅢ,SacⅠ,HpaⅡ)对秦岭大熊猫线粒体DNA进行了酶切。测定和分析了每种酶所产生片段的数量和大小,并与四川大熊猫的限制性片段进行了比较,发现在相同的6种酶的16个酶切位点中有一个不同,表明这两地群体间存在着线粒体DNA的多态性。其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和保护大熊猫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马边大风顶大熊猫的年龄结构及其食物资源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绝对数量调查表明,在位于小凉山山系的马边大风顶大熊猫野外观察站约20km^2的研究区域里,共有9只大熊猫,其中幼少组4只,青壮组2只,中年组2只和老年组1只,其年龄结构金字塔属于锥形,显示出略有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6.
大熊猫的分类地位,自1869年以来,争论己愈百年,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它与小熊猫应独属一类;形态学的研究,从宏观到微观,以1986年北京动物园等的专著告其大成;生态、生化和细胞遗传的研究,发表的论文近百篇,以1985年发表的《卧龙的大熊猫》一书在国内外最为系统;饲养繁殖、兽医与预防发表论文190余篇,五十余年先后有41家,曾饲养了240只大熊猫,其中有13处,共繁殖66胎,产仔100只,存活半岁以上的33只,现在国内外还约饲养有100只大熊猫.  相似文献   
7.
大熊猫在饲养状况下,多数雄性不具交配能力,雌性能受孕产仔的也少。通过在野外进行繁殖生态学的研究,揭示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为抢救这一濒危物种和保护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大熊猫咬节分布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冕宁县冶勒自然保护区随机采在熊猫粪便两团。,全部测量其咬节长度,用偏度,峰度和偏峰度联合检验,证明其咬节分布符合正态分布,为野外大熊猫数量调查和年龄判断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1936—1945年国外曾饲养有14只大熊猫,1955—1982年我国又向9个国家提供了24只,1979—1988年墨西哥等4家动物园,共繁殖13胎,产仔17只,存活7只,在10年繁殖中共有10只组成繁殖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目前国外饲养有18只,根据年龄结构推测,将是一个人工繁殖的增长种群。  相似文献   
10.
王朗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对生境的利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路线法在野外调查了四川平武王朗自然保护区全部49条沟中390个样点的大熊猫粪便及其所处生境的特征,共发现80个样点有粪便,19个样点有卧穴,103个样点有啃食竹的残桩,1个样点发现大熊猫活个体,总共有125个样点发现有大熊猫的痕迹.把各样点的生境特征,包括在山上的位置、其食竹的种类和生长状态、森林起源、植被类型、人类干扰类型和强度等作为因素,对每一因素设置2,3,或4个水平.将大熊猫的生境各样点有无大熊猫作为行(r=2),将各因素的水平设为列(c=2,3或4),从而组成一个2×c联列表.在某样点是否有大熊猫痕迹与各生境因素的水平相互独立的零假设下,χ2检验的结果表明:(1)大熊猫在海拔2600~3000m取食;(2)对缺苞箭竹有明显的偏好,且在生长良好的生境处活动频繁;(3)对天然生境的利用比对人工林的利用高得多,对原始林和次生林的利用则没有明显差异;(4)更多地利用有针叶林;(5)明显回避有森林采伐和牲畜放牧的生境,且生境利用率随人类干扰强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