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9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当代文学因其所特有的“现在进行时”特点,以及进入课堂教学活动后它与教和学各主体所表现出的“共时性”,似乎完全有理由使课堂效果实现得更为充分。但同时也恰恰会因此极容易使一门极富历史感与现实精神的学科体系变成寻求感觉刺激的应景操练。因此,在当代文学课堂中引进主体间性理念,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彼此的平等交流、和谐对话以实现主体间的“共生”,才有可能使教师与学生共同获得“自由”与精神升华。  相似文献   
2.
主体间性是一个从哲学中慢慢演化和脱胎出来的概念,也是现在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一种行动指南.通过对主体间性的解析,认为主体间性对处理现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赛译水浒中的主体间性主要体现在译者和翻译活动中涉及的各主体的互相协调、交流、影响的关系上。赛珍珠与水浒原著及作者具有深刻的认同感,她直译的方法从侧面说明了译者、原著和作者之间的交互主体性。赛珍珠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杂合译文既让读者体会到异域文化的新奇,又照顾了读者的理解能力,很好地实现了译者和读者的视界融合。赛珍珠和赞助人之间既有矛盾斗争的一面,也有和谐统一的一面。赛译本的顺利推出与出版商的赞助和支持不无关系;赛译本的合作者、中国教师龙墨芗弥补了赛珍珠中文理解上的不足,对原著的版本选择也产生了影响。此外,赛珍珠与中国学者的合作也增加了译文汉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主体间性这一概念在俄语二外教学中的应用。首先,以主体间性为指导,解析了外语教学的内涵,井分析了俄语二外教学中实现主体间性教学的前提与可能。其次,列举了主体间性维度下俄语二外教学模式的特点。最后,提出了主体间性维度下俄语二外教学模式的具体构建。  相似文献   
5.
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认知方法.以新奇隐喻为研究对象,通过施喻者的主观认知体验、施喻者的多视角和施喻者的创造性三个方面,可以分析隐喻构建体现出的主体性.隐喻解读中体现出的主体间性也相应地通过三个方面得以体现,即隐喻解读的动态性开放性、受喻者和施喻者的视域融合以及受喻者对隐喻的再创造.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统一产生理想的隐喻构建及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交往行动理论的回顾,了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支持,分析主体间性的跨文化研究,梳理常见的误区,区别多元文化论与主体间性的文化研究,以实现对跨文化交际的更好理解。  相似文献   
7.
在主体间性的交往视阈下,对伊瑟尔的文论思想"重新语境化",能够更好地勘定其多维面向及历史延展。伊瑟尔前期的效应美学仍然存在着本质主义的思维倾向,主要表现在确定性/不确定交流观的二分误区,阅读理论的非历史性倾向,以及欠缺审美同情向度的探讨。缘此晚期的伊瑟尔在与后现代理论家的对话与论争中,立足于现代与后现代相互碰撞与交融的文化语境,从文学理论批评转入文化诗学研究,由微观角度的分析演化为宏观整体把握,进而实现主体间性的文学人类学转向。  相似文献   
8.
在翻译理论界的研究中,"文本间性"与"主体间性"一直是关注的焦点。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在这两种"间性"之外,还存在一种"文化间性"。从翻译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论证,得出结论:"文化间性"应是翻译本质属性的应有之义;"文本间性","主体间性"与"文化间性"是交织在一起的,对任意一方的考察都不能忽视与其他方面的关涉,以此希望对汉籍外译活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教育评价是教育整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评价的主体与客体认识必然受到教育中主客体认识影响。教育过程中关系性质认识的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化,导致教育评价走向主体间性教育评价。发展性、交互性、教育性成为主体间性教育评价的基本特点,自我评价是主体间性教育评价的具体模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