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其人格代表了华夏文化豁达大度和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给人以“悦神悦志”的审美享受。本文从苏轼人格的文化内涵和美学特征两方面入手,认为苏轼人格立足于坚实的文化心理基础,代表了宋人立足社会的心理归隐方式,是宋代文人群体心态的反映;它具有风流标格、随物赋形、自然萧散、诙谐戏谑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在“阳明洞”隐居修炼后虽然表示要放弃遁世隐逸之念,“复思用世”,但实际上并没有从此真正放弃。相反,王阳明一生始终有较为浓郁的出世归隐之愿,它不仅成为其一生中的经常性的生活实践之一,而且已被当作其一己生命的根本价值取向之一,已形成为一种终生具有的“隐逸情结”。阳明中后期之隐及其进退之道可谓具有超世而不离世、绝俗而不离情的特征.具有融合儒道的意蕴.体现了一种儒道互补的人生观,也更为典型地表现出了其内在性格中的出世一人世的既矛盾又互补的性格结构及其潜意识中介入与超然的矛盾张力。  相似文献   
3.
惠山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唐时,有众多的文人墨客在此驻足流连并题诗留恋。通过对这些诗歌的分析阅读,今人仍可领略到当时惠山的风貌,文人对此地的眷恋和一贯的借诗抒怀的情境,而这些对地方史的研究无疑是有较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