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39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依据已整理出版的西藏《灾异志.雹霜虫灾篇》一百一十五份档案资料,从历史时期(1797—1958)西藏雹霜虫灾发生的地理分布入手进行研究。讨论范围涉及历史时期西藏雹霜虫灾与气候的关系、呈现的特征及其政府的赈灾问题等,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勾勒出历史时期西藏雹霜虫灾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2.
针对长治市在1980—2003年发生的冰雹灾害天气,从时间尺度、时空地理分布、月年际变化、冰雹源地、冰雹主要影响路径以及降雹关键日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冰雹灾害天气预报提供了可靠的气候背景。另外对500hPa天气图进行了分析,给出了长治降雹的3种(冷槽型、冷涡型、西北气流型)天气形势。应用最优子集回归法对500hPa,850hPa图上高空指标站温度、温度露点差、风向、风速进行定量化选取,给出了冰雹灾害天气预报的某些参数及综合性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3.
丽江市2次冰雹过程雷达回波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2008年6月9日和9月18日2次丽江市城区冰雹过程,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进行详细对比分析;①发现触发丽江冰雹的环境风场;②总结强度场中塔状积云阶段、成熟阶段、消亡阶段回波及垂直剖面特征;③分析最强时段回波速度场中各仰角层间的入流、出流情况;④用雷达二次产品特征进行检验,诊断风暴的强弱.最终形成丽江周围发生强对流风暴的预警方法,为日后指导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预报和预警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贵阳地区暴雨和冰雹湿位涡对比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湿位涡理论,对1997~2004年贵阳地区的6次冰雹天气和2004年贵阳地区的6次暴雨过程分别合成,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θe陡立密集区,θe面陡立导致湿斜压涡度发展,密集区内冰雹和暴雨容易发生;MPV1<0和MPV2>0的配置,易产生暴雨,且MPV1数值比MPV2数值大一个量级,说明暴雨发生时正压过程起着主导的作用,而湿斜压项的高值区与暴雨的落区相一致.冰雹发生时,降雹区的低层为对流层不稳定层结下(MPV1<0),有MPV2>0,使湿斜压不稳定增强,倾斜涡度得以发展,冰雹易出现在高值中心偏南一侧,(即MPV1<0与MPV2高值中心交界处),冰雹出现后,高值中心强度减弱.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及雷达资料,综合分析2001年以来华南西部3次高架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温湿风特征、触发机制、抬升机制、雷达的回波特征及成因,得到以下结论:(1)该类过程出现在春天,发生在地面锋面北侧冷气团后约600km以上区域,发生时地面气温较低。(2)发生期间空气下湿上干,低层存在逆温,850~700hPa为强风垂直切变,有利于对流风暴生长和维持,而且高空槽前正负变温使700hPa与500hPa处的垂直温度递减率加大,加剧对流不稳定性。(3)高原槽前正涡度平流东移导致强烈上升运动是触发对流的条件之一;过程的暖湿气流在850hPa附近才开始抬升,而不是从地面开始。(4)较低的0℃、-20℃等温线高度,较厚的冻结层厚度,极小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值导致雹体较小。(5)冰雹云系的雷达回波特征是,基本反射率不强,无明显的倾斜或悬垂回波;回波高度不高且VIL值较低,沿径向在最大反射率后部有相对较大的谱宽值。  相似文献   
6.
利用朝鲜1981-2010 年95 个地面观测站的冰雹观测记录, 分析朝鲜冰雹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 朝鲜的冰雹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中部山区和西部平原地区, 年平均冰雹日数在上述地区分别达到4, 1.5 和1 以上。年平均冰雹日数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 春季主要集中在中部山区和北部山区, 年平均冰雹日数达到0.4; 夏季主要出现在北部山区, 年平均冰雹日数达到0.8; 秋季南移至西部平原和东部沿海地区, 年平均冰雹日数达到0.4。朝鲜的冰雹发生时刻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 平壤站冰雹最大值出现在13:00LT (当地时)。在研究的时间段内, 朝鲜全国72 个台站的年平均冰雹日数出现显著的下降趋势, 6 个台站的年平均冰雹日数明显上升, 主要分布在北部的两江道。另外, 对平壤观测站的零度层高度(FLH)、归一化对流有效位能(NCAPE)和垂直风切变(VWS)进行分析, 探讨平壤地区冰雹频数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豫西丘陵地形对冰雹灾害落区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作俊 《河南科学》2013,(12):2232-2237
利用三门峡市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2006--2009年冰雹个例资料,结合豫西山区地形特征,分析了豫西丘陵地形对冰雹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与落区的影响,结论如下:豫西地区每年都会发生雹灾多次,对当地经济作物危害很大;最早产生冰雹灾害的月份为5月,最晚为10月,其中以6月产生次数最多;冰雹灾害产生时间多在午后到傍晚,集中时段是在14—16时,傍晚之后的18—22时也有一个弱的峰值,而每日的6-12时没有产生过冰雹灾害.冰雹灾害影响范围比较小,最大直径(影响范围内两点间最大距离)一般不超过50km,大多数雹暴的雷达初始回波出现在降雹点的西北部,少数出现在降雹点的东北部、西南部或西部.豫西大部分地区都可能产生冰雹灾害。但在丘陵地形的影响下,有2个较集中的地带,一个在渑池县境内,另一个在卢氏县中北部到灵宝市南部地区.冰雹灾害落区均分布在山体的迎风坡上,且都在河流沿岸或附近.基于以上结论总结得到豫西山区冰雹灾害预报预警的重要着眼点及方法.  相似文献   
8.
利用地面雷电定位系统的观测资料,结合天气背景及地理特征,对2004~2006年期间发生在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邵阳市、株洲市等3市(州)的10起冰雹灾害天气进行综合分析,并详细分析3次典型过程的地闪特征,结果表明:冰雹天气都伴有地闪发生,地闪平均持续时间为2h左右,每10min的地闪峰值在1~19次之间,正地闪比例不高,与北方冰雹天气的高正地闪频数特征存在明显不同,持续过程中都会出现地闪频数峰值或次峰值,其平均雷电强度和平均雷电陡度均高于一般雷暴天气.  相似文献   
9.
对收集的明代雹灾史料进行整理和分类,构建了我国明代的雹灾数据库,将雹灾的定性描述转化成定量描述。根据冰雹的大小和造成的危害进行等级划分,对发生雹灾时伴随的其它阵性天气现象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关联挖掘模型continuous association rule mining algorithm(CARMA)算法挖掘不同等级的雹灾与风、雨、雷电等阵性天气的关联性及其有关规律。结果表明:明代的雹灾与雨的关联性最大,其次是风和雷电;它们易带来大雨雹或大风雨雹等灾害。同时不同等级的雹灾发生时伴随着其他的阵性天气的置信度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当雹灾出现的时候,应同样考虑到其他如暴雨、狂风、雷电等强对流天气灾害造成的危害。获得的雹灾关联信息,可用于指导雹灾的预报与支持决策。  相似文献   
10.
赵斐  徐文霞  霍广勇 《科技资讯》2009,(30):119-120
简要分析了雷电与冰雹两种天气现象的共生特点,并就人工影响天气防雹工作的特点,指出人影防雹工作中可能遭受的一些雷电灾害,有针对性地给出具体的防雷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