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8篇
  2015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影响油气运移的应力场地温场渗流场耦合的双重介质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应力场、地温场和渗流场是影响油气运移的主要因素。以此为基础,研究了含油气盆地双重介质体系内流体与岩体相互的力学作用关系,提出了双重介质体系内渗流场、岩体地应力场和地温场耦合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2.
文章用三点法对宿县矿区地温数据进行校正,并通过井下稳定实测数据进行修正,获取可利用的地温基础数据,进而研究矿区地温分布特征和控制因素。研究发现:矿区中部地温梯度大多为2.2~2.8℃/hm,局部地区地温出现正异常;矿区西南和西北地区地温梯度较低,多数低于1.9℃/hm,并出现负异常;同一水平上,矿区西南部地温较低,东北部地温较高,而中部地温比较稳定呈过渡趋势,从矿区西南部到东北部地温逐渐增加;矿区地温主要控制因素是矿区构造、松散层和地下水。  相似文献   
3.
多旋回沉积盆地地温场与烃源岩演化--以苏北盆地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恢复苏北盆地古地温场,进行热演化史研究,确定主要的生烃时期。方法 在盆地演化史分析的基础上,应用镜质体反射率、包裹体分析等技术。结果 苏北盆地新生代具有多旋回盆地演化的特点,地温梯度呈降低趋势,古近纪40~45℃/km,新近纪30℃/km左右;烃源岩演化经历了早期生烃、中期生烃停滞、晚期生烃3个阶段。结论 烃源岩成熟度主要受古地温场的控制,而与现今地温梯度无关;渐新世持续18Ma的三垛抬升运动是造成苏北盆地烃源岩演化程度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甘宁青地区地温场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地温梯度资料,编制了鞑要青地区地温梯度分布,估算了居里温度面。本区地温梯度平均变化范围20-35℃/km,居里温度面的深度约为16-28km讨论了居里温度面与地震的关系,得出各地之间地壳温度场的差异所产生的应力,可能是地震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沾化凹陷构造—热演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镜质体反射率利用EASY%Ro动力学模型对济阳坳陷沾化凹陷进行热演化模拟,通过对沾化凹陷四个洼陷20口井的单井热史模拟分析了该区新生代的热演化状况.研究表明,沾化凹陷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其古地温是逐渐降低的,沙河街组沉积时期地温梯度为3.8~4.8℃/100m,此后其地温梯度缓慢降低至现今的2.9~3.6℃/100m.并且其内部的各洼陷之间的热演化历史存在差异,在整个新生代演化历史中,埕北洼陷的平均古地温梯度最高,其次是孤南—孤东洼陷,桩西—五号桩地区最低,而渤南洼陷则介于它们之间.新生代以来,沾化凹陷岩浆活动(构造-热事件)十分强烈,且这种岩浆活动受基底断裂的控制.各洼陷热演化特征有一定的差异是由于它们处于不同构造部位并且受不同方向和不同发育时间的断裂控制而造成的,也即构造作用和岩浆活动双重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岩体地质场、地应力场、地温场、地球化学场以及流体渗流场等对油气运移的影响。结合含油气盆地的演化规律和岩体的结构特征,研究了多孔连续介质体系内流体(包括油、气、水)与岩体相互的力学作用关系。提出了连续介质体系内流体渗流场、岩体地应力场和地温场耦合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7.
Temperature logging curves at 8 boreholes and well-testing temperature data at 142 boreholes are used to determine geotemperature gradients in the Bohai Basin. The thermal conductivities of 86 rock samples are measured at laboratory and the effects of porosity and temperature are corrected to obtain conductivities in situ. Terrestrial heat flow densities at 76 wells are determined based on these data.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heat flow indicates that the terrestrial heat flow in the Bohai Basin is relatively high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65.8 mW/m2. This characteristic is caused by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basin. During Cenozoic, the lithosphere stretched intermittently and the crust thinned so that heat conducted from the mantle increased and formed thermal abnormity at depth beneath the basin.  相似文献   
8.
三江地区温度场模拟再现了该区趋于稳定的深部热状态和地表热响应特征。对断层作两种处理:一是作为定热源,模拟断层运动产生的摩擦热,断层的产热率为q=μτ;一是作为热通道处理,模拟构造运动时期断层中有热液(如岩浆)存在的情况。结果表明,地热诸多参数,如地壳浅部地温、莫霍面温度、地温分布变化、热流值等,基本上与实际测量结果相符,验证了逆冲推覆构造发育的三江地区具有特征的复合叠加型岩石圈热结构。  相似文献   
9.
据南极长城站建站以来连续四年的地温和气象观测资料,用时间序列的谱分析和协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活动层不同深度、不同时间尺度的地温振荡特征。发现:1、活动层不同深度的地温具有不同时间尺度的振荡周期。地表及地下0.4m的地温具有显著的准1周、准2周、准3~4周和准1年的振荡周期,地下0.8m的地温具有准1年的振荡周期,地下1.6m的地温具有准3~4年的振荡周期。2、不同深度地—气相互作用的时间尺度不同。地表及地下0.4m的地温振荡周期与地面各气象要素准1周、准2周和准3~4周的中短期振荡周期相同,而地下1.6m地温的振荡周期与气温准3~4年的长期振荡周期相同,并且其距平年变化与过境气旋频数的年变化存在显著的同期正相关。地下0.8m是中短期与长期地—气相互作用的界面。3、地温受气温变化所驱动的振荡响应具有滞后性。气温与滞后3个月的各层地温相关程度最高。另外,从地表向下,地温对气温变化的滞后相关程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