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945株食品源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ocytogens,LM)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的分子机制。采用KB法筛选出喹诺酮类耐药的LM,利用PCR检测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uinolone resistance-determining region,QRDR)的基因突变以及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plasmid-mediated quinolone resistance,PMQR)基因的分布情况,结合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和外排泵抑制剂利血平分析其外排泵的作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结合血清组对耐药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32株耐药菌株中gyrA、gyrB、parC与parE的QRDR均未发生氨基酸突变,且未检测到PMQR相关基因;而7株fepR基因发现新的氨基酸突变位点,其作用机制有待阐明;外排泵基因lde在耐药LM中皆有检出,78.1%(25/32)LM加入利血平后MIC值降低至原MIC的1/2以下,lde可能是导致LM对喹诺酮耐药的重要因素。血清组分析发现32株耐药菌株分属血清组I.1、I.2、II.1、II.2和III,MLST共分为10种ST型,其中ST87、ST9和ST8为优势株,具有一定的致病能力。结果表明,lde是LM产生喹诺酮耐药的重要因素,但LM潜在喹诺酮耐药分子机制仍有待阐明,同时其潜在的致病性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食源性疾病由于其症状轻重不一常被低估,但近年来,食源性疾病的爆发在全国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准确探测食源性疾病事件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估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对哨点医院监测数据、食品检测数据和来自互联网的数据建立事件探测模型,实现风险评估,并分析比较模型优劣,最后建立统一的时空框架,引入人口、交通、食品生产等大数据对风险预测结果进行综合集成.通过对某大城市2014年食源性疾病事件的探测结果对比,实证结果表明,综合模型预测的时空精度更高,对防控更具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最近在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调查,检测手段以及致病因子控制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基因组序列以及基因组学和后基因组学工具的广泛应用,为病原微生物遗传学和生理学提供了丰富信息,也为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和控制研究提供了大量新手段.主要针对最近关于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控制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目的是为食品安全管理以及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控制策略提供技术支撑和带来一些新思考.  相似文献   
4.
食源性致病菌溯源分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7年以来,欧盟为应对“疯牛病”问题逐步建立并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但是目前食品安全仍然是全世界最为关注并且积极寻求解决方案的重大议题之一,尤其是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食品问题常年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经济秩序。目前各国寻求各种技术解决食源性疾病问题,但由于微生物传染源难以监测控制,很多情况下需要针对发病人群进行后期的致病菌溯源,通过溯源可以总结经验,避免相似问题再次发生。细菌分型技术是食源性致病菌溯源技术的重要内容,包括表型分型和分子分型两种。常见的表型分型种类有血清学分型、噬菌体分型、耐药性分析等,分子分型类别有PFGE、16SrRNA序列分型、RFLP、基于测序方法的MLST等。  相似文献   
5.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灵敏度高,耗时短,程序简便的定量细胞分析分选方法,广泛应用于微生物检测、环境监测、临床医学等领域,尤其在微生物检测中表现突出.流式细胞术正逐步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研究并介绍了流式细胞术在几种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该方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对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临床表现和护理要点的认识.方法:对收住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护理观察进行总结.结果:患者发病前有生吃福寿螺肉的流行病史,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颈部僵直感、皮肤异常感觉等临床表现,血液、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结论:提高对本病认识,早期诊断,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加强各环节的护理,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7.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不仅会引起食品腐败,造成经济损失,也给人类健康带来很大威胁,因此亟需开发高效、安全、不影响食品品质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控制技术。益生菌是近年微生物和食品科研领域研究热点,益生菌除具有调节和改善健康功能,其本身及代谢物对微生物较强的清除和抑制作用,使其可应用于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控制。明悉益生菌及其代谢物类型、潜在的抑制微生物机制以及应用现状对相关控制技术的研发至关重要。分析了现有益生菌及其代谢物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抑制机制,主要为破坏细胞结构、影响遗传物质复制、阻断能量代谢途径、干扰群体感应系统、控制生物被膜形成、竞争关键性营养物质等方面的单机制或多机制联合作用;同时基于目前益生菌及其代谢物在食品安全和品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实例,探讨了其在果蔬、肉类等食品中的应用方式、应用条件,对货架期的延长效果等;分析了益生菌及其代谢物在抗菌效能提高、活性包装、与其他食品品质控制技术联用等方面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旨在为基于益生菌及其代谢物的食品安全和品质控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