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5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9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40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803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e method of producing ferronickel at low temperature(1250–1400℃)has been applied since the 1950s at Nippon Yakin Kogyo,Oheyama Works,Japan.Limestone was used as an additive to adjust the slag composition for lowering the slag melting point.The ferronickel product was recovered by means of a magnetic separator from semi-molten slag and metal after water quenching.To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magnetic separation,a large particle size of ferronickel is desired.Therefore,in this study,the influences of CaO,CaF2,and H3BO3 additives on the evolution of ferronickel particle at≤1250℃were investigated.Th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at 900–1250℃with the addition of CaO,CaF2,and H3BO3.The reduction processes were carried out in a horizontal tube furnace for 2 h under argon atmosphere.At 1250℃,with the CaO addition of 10 wt%of the ore weight,ferronickel particles with size of 20μm were obtained.The ferronickel particle size increased to 165μm by adding 10 wt%CaO and 10 wt%CaF2.The addition of boric acid further increased the ferronickel particle size to 376μm,as shown by the experiments with the addition of 10 wt%CaO,10 wt%CaF2,and 10 wt%H3BO3.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砂壤水稻土中Cu,Ni,Pb,As4种元素的单元及复合吸附试验,表明其吸附热力学符合Freundlich方程,吸附能力为Pb Cu>As>Ni.共存元素对土壤吸附某一元素的能力影响不大;用Langmuir方程粗略地估算出这4种元素在土壤中的化学容量.  相似文献   
3.
0 IntroductionThegreatimportanceofnickelelectrochemistryinalkalinemedium ,especiallyforpotentialapplication ,hasattractedmuchattetionofresearcherseithertostudythebehaviorofnickel basedelectrodeitselforitsactivitytowardsothermolecules.Manyreportsshowedthatthenickelbasedelectrodeshaveelectro catalyticactivityforreactionsofappliedinterest,suchaselectro chemicaldeterminationofantioxidantsinfood[1 ] ,detectionofni tricoxide (NO )insolution[2 ] ,electrocatalyticoxidationofmethanol[1 ] ,alcohol[3] ,…  相似文献   
4.
通过电位-时间曲线的特征,研究了化学镀镍反应初期不同基体材料的催化特征.在同质基体上可以瞬间诱发化学镀反应,而在异质基体上的诱导期因镀液组成不同而发生变化.在异质基体材料中,Pt无催化活性,Pd的诱发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5.
高功率型镍氢电池的循环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没有镉污染,对环境友好,用于高功率设备的镍氢电池的需求量增长很快,目前每年的需求量约为5亿只.但是镍氢电池的一些性能还不能完全满足电动工具的使用要求,突出表现在电池大电流充放循环寿命较差.因此,研制高性能的高倍率镍氢电池不仅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也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本文研究影响SC型动力电池循环寿命衰减的主要因素,测量了在大电流循环过程中镍氢电池的内阻、温度及重量变化,并运用SEM、XRD对电池内阻升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我们认为电池内阻升高是镍氢电池大电流循环寿命差的主要原因,分析发现在镍氢电池进行大电流充放电循环时,电池正极膨胀,负极微粉化,电池内部孔隙率增加,致使电解液干涸,电池内阻升高.通过增加负极容量,抑制正极膨胀,可以有效改进镍氢电池大电流充放时的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6.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分别测试经机械抛光和高温氧化后的NiTi合金样品在人体生理模拟液中镍离子的释放速度,结果表明NiTi合金表面氧化膜的形成可以有效地减少镍离子的溶出.  相似文献   
7.
在TritonX-100表面活性剂存在下,研究了1-(6-硝基-2-苯并噻唑)-3-(4-硝基苯)-三氮烯(NBTNPT)与镍的显色反应.在pH为10.0~11.5的Na2B4O7-NaOH缓冲溶液中,该试剂与镍生成2∶1配合物.以500nm为参比波长,440nm为测定波长的双峰双波长进行测定,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84×105L·mol-1·cm-1.Ni2+的浓度在0~280μg/L内符合比耳定律.用拟定方法测定钢铁中的微量镍,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氯了子诱导的镍在0.5mol.dm^-2硝酸溶液中活化-钝化过渡区电流振荡,在恒电位条件下,随着氯离子浓度的升高或者电极电位的降低,电流振荡由周期性振荡逐渐向非周期性振荡转变,根据实验结果,对该体系的电流振荡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针对二价铁/过一硫酸盐(Fe(Ⅱ)/PMS)体系存在近中性pH条件下氧化效能低的问题,采用氨基三乙酸(NTA)强化Fe(Ⅱ)/PMS体系降解橙黄G(OG),研究NTA/Fe(Ⅱ)/PMS体系中OG降解的效能和机制,考察NTA,Fe(Ⅱ),PMS等反应物浓度和溶液pH值对OG降解效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pH=6.5时,NTA可显著强化Fe(Ⅱ)/PMS体系的氧化效能,OG的去除率从11.7%提高到92.5%,NTA的加入提高了溶液中有效活化剂的浓度,促进PMS分解生成活性物质;NTA/Fe(Ⅱ)/PMS体系中主导的活性物质为Fe(Ⅳ)和SO-4·,二者对体系氧化效能的贡献分别为72.0%和28.0%;增加NTA,Fe(Ⅱ)和PMS的浓度有助于OG的降解,但当三者浓度分别超过1.5,1.5,2.0 mmol·L-1时,出现抑制现象;引入NTA既提高了Fe(Ⅱ)/PMS体系在近中性pH条件下的氧化能力,又拓宽了该体系的pH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0.
采用亚铁法处理高炉煤气洗涤水,并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设计实验。根据正交实验结果分析和单因素实验得出:硫酸亚铁可以有效除去高炉煤气洗涤水中的氰化物;最佳反应条件为:T=30℃,pH=6,α=3.5,t,=40min,td=35min;影响因素顺序为:r〉α〉pH〉td〉t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