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8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4篇
系统科学   8篇
丛书文集   71篇
教育与普及   5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3篇
现状及发展   14篇
综合类   2314篇
自然研究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149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62篇
  2011年   197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87篇
  2008年   228篇
  2007年   227篇
  2006年   212篇
  2005年   162篇
  2004年   154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对手机、造型及其造型设计等相关概念作了一个初步的阐释 ,着重就中国手机及其造型设计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剖析 ;阐述了中国手机造型要实现艺术化设计的观点 ,即从科学走向艺术。  相似文献   
2.
红胫平顶蝗(Flatovertex rufotibialis Zheng)的雄性为郑哲民先生1981年所记述的新种,标本采自云南昆明,当时未采到雌性.对我国斑翅蝗科昆虫进行研究,在整理采自云南大理(点苍山)的蝗虫标本时,发现有该种雌性一头,本文将雌性特征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工业锅炉》课程教材的分析 ,针对性地提出了在《工业锅炉》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借助于视觉艺术的外视感应来阐述听觉艺术的内视感应 ,确定时间艺术具有更为广阔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举出音乐作品实例分析 ,进一步论述音乐艺术随时间流动所产生的心理造型和它的立体性效果。提出音乐魅力所带来的空间氛围、形象意境 ,在心灵感应下会取得长久性的感受与记忆。  相似文献   
5.
论述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提出民族精神是审美理想的源泉、真善美统一的标准是审美理想的核心、大众是审美理想的载体等三个观点.  相似文献   
6.
从先秦到南朝,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从萌芽到成熟的第一阶段.在此期间,文论的功能不断变化调整.《文心雕龙》的出现,成功地综合了文论的各种功能,从而宣告了古代文论的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7.
丘沺是近现代著名画家。徐悲鸿曾誉之为“笔精墨妙,技法超群”。他花鸟、山水、人物兼擅,尤以彩墨山水见长。作品自辟蹊径,构图新巧,诗书画印和谐结合,形成高雅明丽的画风,深受海内外艺术爱好者青睐。惜一生贫困漂泊,英年早逝。福建省美协原主席丁仃称他是“一颗埋藏已久的珠”。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合成聚酰胺-胺时回收液处理复杂、能耗大、并污染环境的问题,以合成N,N,N',N'-四(2-甲酯基乙基)乙二胺(TMCEDA)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真空度条件下的回收液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分段减压蒸馏分离合成TMCEDA中的过量原料与溶剂,直接循环使用真空度在50 kPa-100 kPa的回收液的新工艺.应用气相色谱分析技术跟踪分析循环使用的回收液的成分,结果表明,经过40次循环使用的回收液,仍未见明显的杂质积累现象.该工艺对回收液的直接使用率高达98.0%,实现了TMCEDA的实验室绿色合成,可为其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图7,表2,参11.  相似文献   
9.
鲍照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亦是一位杰出的辞赋家。咏物赋是鲍照赋中数量最多的类型,最能体现鲍赋的艺术魅力;鲍照咏物赋的艺术特质:一,体物特征,包括动态的生命之美、流动的画面美、形似与神似之美、修辞之美以及险奇之美等;二,言志特征,包括言志的复杂性以及言志的方式等。体物与言志结合,真正达到了《文心雕龙.诠赋》所称赏的“符采相胜”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0.
介绍直接还原的历史发展与现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阐述了直接还原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前景,结合议题组过去的研究及最新的实验成果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