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3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8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42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基于层状分数阶黏弹性横观各向同性饱和地基的固结解答,采用边界元法与有限元法耦合的方法,探讨板与黏弹性饱和地基的共同作用。首先基于Mindlin中厚板理论,得到板的总刚度矩阵方程;随后引入分数阶黏弹性饱和地基的精细积分解答,获得地基柔度矩阵方程;最后利用板?土协调条件,得到黏弹性饱和地基与板共同作用的解答。与已有文献对比,验证了本文解的正确性,并讨论黏弹性饱和地基参数和地基加固深度等因素对筏板与地基共同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膨胀土的浸水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土体浸水速率(导水库)与土体结构的理论关系和膨胀土结构的分形模型,导出了膨胀土的浸水速率与含水量,吸力、时间和上覆荷载的相关关系。理论和试验结果表明:膨胀土的浸水速率与含水量、吸力和时间在双对数坐标上呈直线相关,随着含水量增加、吸力减小,浸水速率增大、浸水速率随时间延长而减小;浸水速率的对数与上覆荷载呈直线相关,上覆荷载越大,浸水速率越小。  相似文献   
4.
非饱和分层土壤中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污染物在分层土壤中随下渗水体向下迁移的机理过程,借助于数值计算模型模拟计算非饱和分层土壤中污染物迁移转化特性,研究了不同土壤层及土壤层的排序对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影响状况。  相似文献   
5.
膨胀土基坑边坡降雨入渗的一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非饱和膨胀土一维降雨入渗模型,模拟膨胀土边坡在降雨入渗条件下的水分运移规律,通过数值计算, 求得边坡在任意时刻任意位置的体积含水率;并分析了降雨强度、水分扩散率以及导水率变化对边坡水分运移的 影响.计算结果可以用矩阵的形式和三维空间曲面的形式表示出来,方便应用.  相似文献   
6.
对以明矾石和石膏两种原料复合的膨胀剂进行了配方优化和水泥净浆膨胀掺加量试验研究。通过对试样的SEM和XRD进行分析简要探讨了AG复合膨胀剂的膨胀机理。  相似文献   
7.
入渗、蒸发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特征有限元法,对以含水率θ为因变量的一维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模型在入渗、蒸发条件下进行离散化,得到了该模型的特征有限元数值模型,所得数值模型形式简单、计算精度高、用时少,符合实际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8.
基于土壤系统分类的土壤遥感自动识别分类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出基于土壤系统分类的土壤遥感自动识别分类系统(ASICS)的总体框架,并探讨了其实现方法.该系统由3部分组成:空间数据库、分类识别和结果输出.空间数据库由遥感数据和非遥感数据组成,遥感数据选择绿度指数图像、土壤专题信息增强图像和同谱土壤图像,非遥感数据包括高程、高差、坡度、坡向、粗糙率指数、水系密度、土壤发生分类类别.分类识别采取在非监督分类的基础上对土壤类型进行正向推理与逆向推理相结合的识别模式.用像结构建立了土壤分类识别的规则,构造了基于土壤系统分类的土壤分类判决树.  相似文献   
9.
利用剪切位移法和传递矩阵法,根据分层分析原理,推导出了多层地基中桩的荷载传递矩阵,并在桩端应用双曲线荷载传递模型,模拟土的非线性变形特性,从而建立了可考虑土非线性影响的多层地基中桩荷载传递分析理论.该理论可用于计算多层地基中桩的沉降和极限承载力,也可用于分析多层地基中桩的荷载传递规律.通过与现场实测结果对比可知,计算结果与实测所得到的p s结果非常吻合,计算所得到的桩身轴力和桩侧摩阻力沿深度的分布与土层分布的实际情况相符,也与用其他分析方法得到的结果一致.荷载传递分析理论比有限元方法简单,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它不但可用于分析多层地基中桩的荷载传递规律,也可用于分析嵌岩桩和扩底桩的荷载传递规律.  相似文献   
10.
Conclusions The macro-environment of the region and the site agriculture interpreted from the phytolith assemblages at Yingyang site are as follows: i)In the mid-late period of Yangshao Culture five thousand years ago, the regional climate of Dengfeng County is warm and wet; ii)In the mid-late period of Yangshao Culture, rice farming may have been practised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