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0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通过对体育对人的生物性素质和人素质培养的分析,阐述了大学体育在人才培养工程中的重要作用:塑造人的健全性格,培养拥有健康身心、智育、德育、高尚品质为一身的综合素质性人才。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我国优秀女排运动员及其后备人材不同年龄阶段弹跳力素质发展的分析研究,探讨女排运动员弹跳力素质发展变化的规律,及其不同年龄阶段主要训练手段的选择.为女排运动员科学选材、科学训练、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层次分析方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是解决类似隧道布置型式选择这种目标结构复杂且又缺乏系统资料的研究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根据隧道布置型式的影响因素建立了递阶层次结构.建立了递阶层次之间的判断矩阵,计算各层次间的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最后进行了递阶层次的总排序及其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以及评价指数和综合性评价指数,得出择优选择隧道布置型式.图1,表2,参6.  相似文献   
4.
安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课程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安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的课程体系建设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分析了现有课程体系中的不足,指出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希望将这些研究成果与国内外的相关学者进行交流,并结合安全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修改培养计划体系中的相关内容,以此促进和完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排球运动员脊柱腰段损伤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优秀沙滩排球运动员脊柱腰段损伤与运动员气质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优秀沙滩排球运动员脊柱腰段损伤几乎达到84.0 %,造成损伤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无论在损伤人数,还是在损伤程度,胆汁质的运动员都高于多血质的运动员且远远高于粘液质的运动员.因此,了解每一个运动员的气质类型,有助于运动员的选材、训练、管理和预防运动损伤.  相似文献   
6.
在2004年全国田径大奖赛(南宁站、桂林站、石家庄站、北京站、合肥站)期间,对我国高水平男子110 m栏运动队的教练员、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并采用训练实地测试等方法,收集整理了有关男子110 m栏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指标数据,通过数理统计分析,找出了影响我国男子110 m栏优秀运动员成绩的主要身体素质指标,并运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对7项身体素质指标进行筛选,建立了运动员身体素质敏感指标专项成绩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7.
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无穷智慧。但几千年封建专制文化的积淀也使之毒瘤相伴,若不能矫治,则必将影响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和以文化强国为重要支撑的“中国梦”的实现。而具有超然、开放胸襟和乐观心态、追求神性等特点,诞生于古希腊的体育文化精神—追求公正、平等,具有矫治专制文化弊病的作用,能更好地恢复中华传统文化的本然性,塑造中华民族新的精神体系,为实现中国梦打造新的精神武器。  相似文献   
8.
作为南宋大儒和政治家,汪玉山一生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德"为立身宗旨,以"体究涵养,躬行日用"为治学原则,以公正、至诚为修养境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理学思想.他将这些理学思想贯彻至政治领域,提倡"反求诸己"的政治理念,具有针砭时弊的重大现实意义.无论是为人还是问学,汪玉山都对吕祖谦、朱熹等人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宋明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千古妙喻──以味喻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味喻诗”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一种特有现象,是古代文论之千古妙喻。先秦时期,人们发现了“食味”与艺术“余味”之间的关系:西晋时期,将“大羹遗味”引入诗文评论,渐次形成“以味喻诗”的传统。经梁之钟嵘首倡而产生文艺理论流派──“滋味说”。唐之司空图以“味”为衡量诗歌艺术标准,重视诗歌艺术规律──“醇美”。宋之杨万里“以味不以形”而论“江西宗派诗”。今人周振甫解答了诗歌评论中数百年的悬案,钱钟书以“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通感”,阐明了“以味喻诗”长盛不衰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0.
由于在网络图中的非关键工作都有时差,所以这些工作在开工时问上都有一定的弹性,利用好非关键工作的弹性范围在某种程度上是进行网络图优化的关键,合理的网络优化可以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从工期固定,成本最低,资源消耗最少的角度去研究如何进行比较经济的施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