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4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5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含有电子相互关系的薛定谔方程近似解的基础上,建立类He等电子离子双激发S态的能量与核电荷及量子数的依赖关系,并导出一能对高激发态能量进行定量分析的近似公式。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个关于计算Rydberg分子轨道能量的新方法。该方法是在联合原子近似法(United—atom approximation)的基础上引进分子对称性修正,再利用一切分子点群G都是旋转一反演群(Rotation—inversion group)O(3)的子群这个概念,简化了计算过程。计算了H_2O分子的一些Rydberg轨道能量。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能量从10GeV到1000GeV的μ子在称之为LAA的探测器装置的铅量能器和铁过滤器中的能量损失,得出了高能μ子在铅和铁中的能量损失率随μ子能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高剥离态离子nl壳层的能量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进的屏蔽氢离子模型计算高剥离态离子的nl壳层能量,并与实验值及其他理论值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对于具有库仑相互作用的超细金属丝,该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准一维模型,从而得到了准-维超细金属丝体系的电子有效库仑势形式.并在相关基函数理论框架下,利用准一维电子体系的集体振荡行为,确定了具有库仑相互作用的二体关联的Jastrow-Feenberg-Slater多体变分波函数,通过对实空间关联函数的方程的自洽迭代求解以及体系能量的变分计算,得到了金属钾L=4.967细丝的关联函数、关联能.该文得到的关联函数是恒正的,并且满足归一化条件.  相似文献   
6.
 利用B样条技术研究强磁场中GaAs量子环的能量和量子尺寸效应。计算结果表明: 强磁场下 (B>3T), 量子环的基态能量E1和库仑能的绝对值EC随着磁场强度B的增大而增大。对应不同角动量(m=-1,-2,-3),E1-B曲线的间距被放置在中心的正电荷的库仑场拉宽; 基态能量E1随量子环半径r0的变化曲线出现一个极小值位置r00,r00随着B的增加而减小。在不同磁场下的E1-r0曲线的间距被放置在中心的正电荷的库仑场拉近, 库仑能的绝对值EC随着r0的增大而线性减小; 基态能量E1随着谐振子势ω0的增大而增大。库仑场使不同角动量(m=-1,-2,-3)下的E1-ω0曲线出现交叉现象,能级次序发生了变化。库仑能的绝对值EC随ω0的增加而非线性减小。  相似文献   
7.
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面心立方fcc、体心立方bcc和六方密堆hcp结构金属中氦缺陷,计算分析了三种晶体结构金属中四面体间隙位置、八面体间隙位置和替代位置氦原子的形成能.并比较了fcc、bcc和hcp结构中不同位置氦点缺陷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出了超细Fe3.84Ni5.57B0.69非晶态合金。X射线衍射表明样品为完全非晶。利用差示扫描热分析在不同升温速率下连续加热测得该非晶粉末的热稳定性参数值,均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而增加,表明其晶化行为存在着显著的动力学效应。用多元非线性拟合法结合传统的Flynn—wall-ozawa法求取了晶化过程的晶化能E、频率因子A,并给出了可能的机理函数。得出最概然机理为:A-1→B-2→C,机理函数是f(a)1=1.5×[(1-a)^-1/3]^-1,f(a)2=n×(1-a)×[-Ln(1-a)]^n-1/n.  相似文献   
9.
采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在6-31G(d,p)基组水平上,优化了不同外电场下CH3F分子的基态稳定构型、电偶极矩和分子的总能量,并分析了CH3F分子从HOMO-2到LUMO+2轨道的能量变化,然后利用杂化CIS-DFT方法在同样的基组下计算了外电场下CH3F分子的前9个激发态的激发能、波长和振子强度,结果表明,在没有外电场的条件下,CH3F分子只有一个激发态不能够激发,从基态跃迁到第5激发态.在有外电场的作用下,总能量随外电场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偶极矩随外电场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其前线轨道的能量随外电场的增加变化不明显.另外,外电场对CH3F分子的激发波长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The Doctrine of Specific Nerve Energies has been and continues to be enormously influential in the physiology, psychology, and philosophy of perception. In simple terms, the Doctrine states that we directly perceive in the first instance the activity of our nerves, rather than properties in the external world. The canonical early statement of the Doctrine by the physiologist Johannes Peter Müller had profound influence on both the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 of th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 especially as reformulated and transmitted by Müller’s student Helmholtz. A common assumption of historical and ongoing debate about the Doctrine has been its supposedly idealist or skeptical implications. What is not commonly recognized is that Müller himself advanced a realist interpretation along lines that would be recognized today as a form of epistemic structural realism. This paper analyzes Müller’s structuralist epistemology in detail and reconstructs his articulation and defense of the Doctrine of Specific Nerve Energies in its canonical form. Part II argues for the continued importance of the Doctrine and its structuralist interpretation for contemporary psychology, philosophy of perception, and history of philosophy of sci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