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7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26篇
系统科学   4篇
丛书文集   16篇
教育与普及   27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90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空区掘进充填井是一次回采嗣后块石胶结充填采矿法的关键。如不解决,采空区将不断扩大,势必造成地压危害和残留空场硫铁矿矿石氧化自然发火。而新桥硫铁矿采空区已达10~4m~3以上。解决采空区充填井已是燃眉之急。采用SQZ-1型潜孔钻车钻凿深孔而后分段爆破成充填井的成功,既解决了新桥矿采空区充填问题,又解决了其他方法不能掘进采空区充填井的问题,对类似矿山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从路基填筑前原地面的处理、路基填料的选择和填土路基的压实等方面全面总结了路基工程的施工经验。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转Ⅳ喷射机组成的风力充填系统输送矸石——水泥胶凝混合料的巷旁充填研究,介绍了该技术在沿空留巷中应用及效果,并对改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汾柳高速公路土工格栅填石路堤实体工程的实践,论述了土工格栅填石路堤具体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办法。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强夯试验和设计情况,分析了施工过程的质检情况,对强夯和碾压从各方面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软土路堤沉降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依据路堤填土期施工期和预压期观测资料计算路堤总瞬时沉降、总固结沉降、地基固结指数的基因反演方法,进而根据这三个反演参数计算最终沉降,并与实际值作比较,二者符合较好.此外,再依据预压期的沉降资料,分别利用三种不同的计算模型反演计算最终沉降,并与实测结果进行比较,进而对沉降计算模型的选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面向服装款式CAD系统应用,提出以扫描线填充算法中的有序边表算法为核心,款式智能拼接技术中款式部件存储技术为辅助的基于B-3次样条曲线的改进的有序边表填充算法。  相似文献   
8.
土工格栅加筋高路堤边坡稳定性的弹塑性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路堤填土施工过程和土体的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的基础上, 建立了土工格栅加筋高路堤边坡的有限元分析模型, 并利用该模型对土工格栅加筋高路堤边坡的受力情况、位移和破坏机理进行研究, 分析土工格栅的长度、刚度以及铺设间距等参数对路堤变形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选择模量高, 延伸率适宜的土工格栅对减少路堤侧向位移和提高高路堤的稳定性具有明显效果;随着路堤填土高度的增加, 每层土工格栅所受拉力的最大峰值逐渐移向路堤内部;土工格栅所受的拉力从下往上逐渐减小, 最大拉力出现在堤底第2层上;当路堤边坡较陡时(坡率为1:m, m≤1.0), 土工格栅的加筋长度宜取5.5~8 m;土工格栅的铺设间距宜为60 cm.  相似文献   
9.
提出采用共轭凸轮———行星轮系组合机构作为引纬系统解决了4.3米磁性引纬织机大幅宽引纬问题。共轭凸轮机构可满足对引纬工艺要求的控制 ,行星轮系增速可增加引纬幅宽。讨论了通过引纬梭移动裕量和优化确定凸轮机构运动规律克服增速带来的位置精度和惯性力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集雨微灌对春小麦产量、灌浆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01年在黄土高原西北部进行了灌水方式(管灌、滴灌和微喷灌3个水平)和灌水量(0,22.5,45.0,67.5mm4个水平)二因素试验,分别在拔节期、孕穗期和开花前期灌水,结果表明:尽管灌水方式间的差异不显著,但从产量表现来看,其大小顺序依次是微喷灌、滴灌、管灌和对照;灌水量和互作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灌水有增加穗数,降低穗粒数和干粒重的趋势;随灌水量的增加,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减小,而穗数对产量的贡献增加,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表现在这一过程中,补灌能增加小麦的最大灌浆速率.作物田间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补灌量的增加而增加;以微喷灌67.5mm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供水效率以微喷灌45.0,67.5mm处理为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