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136篇
自然研究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毛足鼠饲喂试验结果以及颊囊食物统计结果表明,该鼠在饲喂条件下食物资源利用谱相对较宽,但在野外条件下食物资源的利用主要以植物种子为主;并结合具体情况探讨了造成野外条件下该鼠食物资源利用范围趋于特化的原因.估算了小毛足鼠的采食效率为0.076%~0.14%.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对小毛足鼠的危害与防治问题作了初步分析与说明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北方山溪鲵和隆肛蛙视网膜结构与生活习性、捕食方式的关系,用光镜观察了这两种动物视网膜的结构,测量各层厚度、3个核层胞核的层数及胞核直径.结果表明,山溪鲵与隆肛蛙视网膜虽然各核层的层数相似,但隆肛蛙的胞核直径明显小于山溪鲵,致使两种动物在3个核层和2个网层的厚度上存在明显差异.从视网膜结构分析其机能,依赖于视觉捕食的隆肛蛙,视网膜具有较高的视敏度;捕食时以嗅觉为主、视觉为辅的山溪鲵,视网膜则具有较高的光敏度.显示了视网膜结构机能与各自的捕食方式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重新蓄水后的白洋淀鲫鱼的生物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论述了重新蓄水后白洋淀鲫鱼的食性、年龄生长和繁殖。鲫鱼主要以硅藻、枝角类和水生维管束植物为食。可分为五个年龄组,平均肥满度为3.1324,Ⅱ-Ⅲ龄组生长最快、最好。绝对怀卵量为5127~61596粒,相对怀卵量为72.54~402.59粒/克,性腺成熟系数为4.293%~13.072%。  相似文献   
4.
黄腰胡蜂生活习性及其利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腰胡蜂(Vespaaffinis)是一种社会性群居生活的膜翅目(Hymenoptera)昆虫,以其它昆虫为食。本文记叙了福建东部地区该种胡蜂的出入蜇时间、筑巢、育虫、捕食等生活习性以及人工管理的基本方法,并探讨了作为农林害虫天敌利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曾枝 《科技信息》2010,(9):256-257
阅读是学习外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也是学生使用英语的重要方面。近几年来,英语教材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和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三方面做出阐述。  相似文献   
6.
虎纹蛙(Rana tigerina rugulosa)的食性与繁殖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研究报道虎纹蛙(RanatigerinarugulosaWiegmann)的生态习性特点.该蛙性凶猛,蝌蚪以活的小动物为主食,也会互相残杀,成体则喜吃昆虫和蟛蜞;繁殖期为4~8月,高峰期为4月下旬~5月中旬;属于一年多次产卵类型;卵群形态为小片状,沿着水域的岸边分布;个体发育迅速,春末夏初产卵发育而成的雄蛙,在当年冬眠之前可达性成熟.  相似文献   
7.
扭角羚的舔盐行为观察及初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观察发现,扭角羚舔盐行为,在唐家河是每年8—10月的每天傍晚19:00—20:00至次日06:30—08:30。其舔盐行为一是类似觅食,再是类似饮水。这些行为我们认为可能与繁殖交配、受孕期生理所需的特殊矿物质营养或帮助解除某些植物的毒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波纹巴非蛤生物学性状及生态习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福建增殖海区采捕的波纹巴非蛤,共取样271颗个体,对其壳长、壳宽、壳高、体重、软组织湿重等进行了测定分析。同时在人控环境条件下,对其生态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波纹巴非蛤外型为平扁椭圆形,长度约为高度的2.9倍,长度约为宽度的1.7倍,其壳长、壳宽、壳高、体重、鲜肉重间都存在着线性相关;波纹巴非蛤适栖养于泥砂介质,其干露、湿露状态下的半致死时间分别出现在36~40 h和52~58 h,该蛤对酸碱度的变化不敏感,其盐度适应范围是24~36,其中以30~32为最适。  相似文献   
9.
崇明东滩越冬白头鹤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粪便显微组织分析法和直接观察法对崇明东滩越冬白头鹤进行食性研究,结果表明:崇明岛东滩越冬白头鹤的觅食地在98堤外滩涂,主要位于海三棱lu草群落外带和中间带的潮沟附近,内带是白头鹤在大潮高潮时的觅食地及休息地,白头鹤的越冬食性分析,占总质量99%的食物成分为海三棱lu草的地下球茎和根茎(根状茎),对地下球茎特别偏爱,很少食用海三棱lu草的种子,潮汐冲刷使用使潮沟附近海三棱lu草球茎和根茎裸露,为白头鹤取食带来便利条件,白头鹤与小天鹅食性相似,但两者具有明显的生态隔离,由于白头鹤大部分时间在滩涂自然湿地上活动和觅食,因此崇明东滩对于保护白头鹤非常重要,但目前人类活动特别是围对白头鹤及其栖息地带来严重干扰。  相似文献   
10.
以食鼠风俗为问题的切入点,从壮族食异文化的民俗事象表现,食鼠风俗的渊源与汉壮文化心理差异,农耕文化观念与食鼠风俗的仪式化,食鼠风俗的弱化脱落与文化生态功能转换等方面,对壮族食异文化心态及其文化生态功能转换作一些尝试性探讨。结论认为,壮族食鼠风俗不是一种单独残存的饮食文化现象,而是壮族饮食文化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并且是与整个南方侗台语族、苗瑶语族和汉越饮食文化结合产生的广东汉族共有的饮食文化现象,要想改造传统食异文化中落后的风俗,就要壮大雅正文化的影响,突显并重构壮族传统的鱼羹稻饭、禽畜副食和杂粮果蔬三个系列的饮食文化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