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贾军红 《新余高专学报》2007,12(5):66-68,92
借助于心理空间的相关理论,指示映射现象可以阐释为: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不断构建心理空间,由于语用目的的不同和指示词的使用。说话人的位置可以转移到听话人所在的空间,于是指示中心就从说话人转移到听话人(或其他参加者)身上;通过使用移情指示词this和that,说话人似乎是在现实之中或之外建立了另外一个空间,并且往往把自己喜爱的人或物放在自己所处的空间(或距离自己近的地方),把不喜欢的人或物放在另外一个空间(或在心理上距离自己远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3.
本文通过对人称指示现象的分析及其话语选择的分类,以语用亲密度为参数,探讨了话语者在交际过程中对人称指示语话语选择的动机。作者认为,话语者按照人际关系的亲疏来选择相应的人称指示语,从而达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4.
在日常生活中,人称指示语经常会出现活用的情况,即本文所谓的异化(sh ift),从而起到特殊的表情达意之功能。由于人称指示语的异化现象错综复杂,本文旨在讨论英汉第一人称代词异化现象。通过对英汉第一人称内单复数、及与第二人称、第三人称间的异化现象的分析,发现决定其异化的因素并非仅是代词使用的语法规则和语义限制,而是出于说话者的意图及所要达到的目的效果,即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文化的体现,它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制约和影响,反映着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存在。不同的人、不同民族对事物的认知存在差异。本文应用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分析了文化语境对正确理解话语意义(如分析指示意义、补足省略意义)的作用,并探讨了文化语境对解析隐喻、委婉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6.
人们在日常交际中经常会使用第一人称指示现象拉大或缩小与受话方的语用距离,从而达到调节人际关系的目的。第一人称指示语的选择会随着话语者意图与受话者之间建立的人际关系的远近发生变化。人际关系是有序的,因此第一人称指示语的选择也是有序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春哥"、"犀利哥"等称呼在网络上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哥"已成为近期的网络流行语之一。"哥"的网络义是如何演化而来的,表达了说话者怎样的意图,表现了怎样的社会现状,这些问题都令人深思。从语用学角度出发,运用称谓语/称呼语、指示语及礼貌原则等理论,对"哥"进行了剖析,认为"哥"在网络上具有嘲讽、彰显个性等作用,体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