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德里达的解构思想具有两歧性,这给人们的理解设置了障碍。对德里达的文本,不同的人能从不同角度作出迥异的解读。这些多元化的解读恰恰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解构思想理论形态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德里达打破了学科界限,他的解构思想也呈现出多重性的理论形态。解构思想的理论形态是在对传统社会、意识形态及文本实然样态及其伦理问题的反思、批判中生成和发展的。在文本批判方面,解构的过程是通过对文本进行外在性的解读实现的;在思想批判层面,它的实质是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哲学的解构;在日常生活批判方面,解构打破保守和等级森严的秩序,使我们能够自由自在地思考与生活。  相似文献   
2.
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强调文本的确定性、清晰性、规律性;在对文学作品的深层结构进行解剖时,语法关系经常被作为一种认识模型而使用;即使接触到一些修辞问题时,也采用典型的语法研究方法.解构主义文学理论则更多地受20世纪修辞学研究,特别是语境理论与话语理论影响,强调文本的动态性、历时性、不确定性,运用修辞批评对文本进行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结构主义文学研究主要采用的是语法分析的视角,而解构主义文学研究主要采用的是修辞阐释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关于译者的主体性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但该研究真正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得以深入还得归因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解构主义理论的提出与发展。解构主义一反传统,反对将原文看成是一个稳定而封闭的系统,把意义看成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本文旨在从解构主义翻译观对意义的解构与重构来阐述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4.
以尼采"权力意志"之否定与肯定关系为历史线索,从"真正的阅读"出发,清理了虚无主义与解构主义的关系.按照解构的悖论逻辑,误读才是"真正的阅读".希利斯·米勒和郑敏提出的"解构主义永不过时"论悖逆了解构的法则本身.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们》中把"解放"立为"不可解构"的东西,便"解构"了自身,意味着原典意义上的解构已经过时.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西方解构主义对中国新时期影视的影响,阐述了学术界对此进行的研究与分析,提出了还应对其进行深层挖掘及发展预测。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诗人庞德在翻译中文诗歌时一反传统的翻译方法,大量使用误读、误译的翻译手法,用独特的方式再现中国文化。从解构主义视角剖析庞德误译汉诗的合理性,可以客观、理性地理解和解释误读、误译这一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80年代末期,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与文学思潮,加快了对传统现实存在及精神意义的消解。九十年代的女性开始重新审视男性和反省自身,一些女作家如张洁、铁凝、徐小斌、海男、徐坤,在小说文本中,对既定的男女世界进行颠覆、审丑、呓语、戏仿,实施了多样的解构策略。  相似文献   
8.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解构主义建筑作品。它们的数量不多,影响力却不小,直接原因就是这些作品以完全违反常规的方式和手段来处理建筑形式问题,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和审美标准等产生了一定冲击。从解构主义建筑产生的思想来源来阐述解构主义建筑的建筑意象和审美价值,为大家理解解构主义建筑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