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0篇
系统科学   11篇
丛书文集   26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7篇
现状及发展   32篇
研究方法   1篇
综合类   759篇
自然研究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叙事学的角度,对张洁步入文坛初期作品的叙述语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探讨了其作品叙述语言的特色和规律。指出了张洁叙述语言的秀逸清丽、揭示心灵、对比观照三方面的特点,着重分析了张洁在作品中所运用的叙述方式和手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5例心性猝死(3例为冠心病性猝死),年龄为39—69岁。认为冠心病是中老年教职工猝死的主要原因,因而提出学校对他们的保健重点应放在防治冠心病上。  相似文献   
3.
用线虫实验模型系统研究调节器官发育及细胞程序化死亡的基因,且发现这种基因在人体中也存在,这一成果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程序性细胞死亡”机理的发现为艾滋病、肿瘤和癌症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寻找新方法的可能,将在人类战胜疾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库切是当代世界文坛上一位对文学创作有着独到感悟和见解的小说家。在其最具争议的《等待野蛮人》中,他寓言般的写作方式不是直接诉诸说教,使得读者可以将其放在不同的语境下加以解读。结合叙事学理论,探讨叙事视角,叙事聚焦,叙事语气如何推动对此小说主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振荡器对所构成的系统在锁相现象和停振现象方面的研究工作和研究结论。文中还对一些新的研究结果、研究方向以及数值计算方法也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6.
海明威传奇而富有冒险精神的一生,直接影响了他的写作,尤其影响了他对待死亡的态度.在海明威的许多作品里,有着对死亡的不断的理性思考.从最初的恐惧到后来的超然,海明威最终把死亡看作是一种美丽,一种平静.在他的杰作<老人与海>里,他把自己对死亡的意识赋予了一条大马林鱼.大马林鱼与老渔夫Santiago进行了几日的殊死搏斗后,仍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在和老渔夫的搏斗以及被鲨鱼的蚕食之后,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骨架,但海明威对它悲壮的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因为他认为体现了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后的死,才是最美丽的死.  相似文献   
7.
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探索是现代散文的一个重要主题,这一类散文称为"人生美文".人生美文成功地展现了现代作家对生与死的意义与价值的探索和思考,反映了他们怎样由苦闷而思考,由思考而奋起,终于在生活的实践和磨练中,认识人生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一步步地从狭小的自我走向国家、民族"大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张自忠的死,是民族危机的召唤,也是他用以“明志”的一种方式。张自忠的死是十分理性的,同时又是十分感性的。张自忠的死引起了不同民族、不同集团、不同阶层的巨大反响,折射出社会主要矛盾的各个方面。研究张自忠将军之死,对于我们认识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的板块上,马原写下了亮丽的一笔。这主要不是依赖他作品的内容,更多的则是他那恶作剧般小说叙述的“陌生化”形式。其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有意识地创作了“活页小说”,形成类似“元小说”的效果。但马原最终被读者抛弃与他最初被读者接受一样,都是因为“形式”,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伤逝》是鲁迅《呐喊》中的一篇著名小说,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各种方法的批评研究,其中,《借鉴与超越——<伤逝>与<玩偶之家>的比较》使用的是比较批评,而《<伤逝):无意识性别叙事话语》则使用的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本文试图对这两个批评文本进行批评,以此来对比较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这两种批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