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8篇
综合类   8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杉木花粉壁发育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
Decomposition of stumps in successive rotation of Chinese fir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 plantations was studied using a chronosequenee approac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ecomposition rate constant of Chinese fir stump was 0.02695 as calculated from Olson's model. The N content of stump increased during the first two-year decomposition. When the dead stump C/N ratio was 463.2 ± 27.3, the stumps started to release N. The pattern of P release was similar to that for N. However, K content of stumps showed a consistent declining trend over time during the whole decomposition. ^13C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with cross polarization and magic-angle spinning (^13C CPMAS-NMR) was used to analyse organic carbon (C) components in decomposing stumps. The ^13C CPMAS-NMR spectra of stumps displayed that stump was dominated by cellulose and hemieellulose. The spectra also showed the accumulation of intensity in alkyl C, aromatic C, and earboxyl C spectral regions, which was expected as the labile cellulose and hemieellulose components in O-alkyl C spectral region were selectively decomposed first.  相似文献   
3.
杉木基因型与环境交互效应的AMMI模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选自中国南方的112个杉木自由授粉家系在八个测试点进行了生长性状的遗传评定。AMMI(加性主效应与复合交互效应)模型分析揭示存在着显著的家系与地点交互效应。根据家系平均AMMI估算和交互第一主分量轴得分对地点所作的聚类分析,以及地点间的遗传相关分析,测试点被划分成四个地点群,有证据表证,就生长性状而言,杉木的育种区早分可能与地理区域尤其是纬度带相重叠。112个自由授粉家系依据其交互PCA1及平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碳补贴机制下最优轮伐期及碳汇成本的变动规律,为提高碳汇供给和降低碳汇成本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地调研福建洋口国有林场杉木人工林经营和营林实践,推导不同碳补贴情境下杉木最优轮伐期和碳汇成本模型,分析立地条件、碳价格、贴现率对最优轮伐期和碳汇成本的影响。【结果】理想情境下,贴现率由2%上涨至7%时,优、中和劣等立地的碳汇成本分别下降了31.42%、32.03%和33.15%,最优轮伐期均缩短4 a。碳价格由20元/t增加至350元/t时,优、中和劣等立地碳汇成本上涨了19.24、19.43和19.38倍,最优轮伐期分别延长了8、9和10 a。年给付情境下,贴现率由2%上涨至7%时,优、中和劣等立地的碳汇成本分别下降了70.35%、70.66%和71.14%,最优轮伐期均缩短4 a。碳价格由20元/t增加至350元/t时,优、中和劣等立地的碳汇成本上涨了15.79、15.82和16.50倍,中等立地和优等立地最优轮伐期均延长1 a,劣等立地最优轮伐期维持不变。【结论】两种碳补贴情境下,碳汇成本和最优轮伐期均与贴现率负相关,与碳价格正相关。在理想情境下,中等立地碳汇成本对碳价格变动的敏感性最强,但在年给付情境下,劣等立地碳汇成本对碳价格变动敏感性最强。总之,在研究区,理想情境更有利于发挥森林生态功能,实现森林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5.
七溪岭林场刨花楠与杉木混交造林技术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七溪岭林场刨花楠与杉木大面积混交造林实验,总结培育刨花楠混交林的技术和方法;根据刨花楠与杉木混交造林的成果与效果分析,提出七溪岭林场改善林分结构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邻株低磷竞争处理对杉木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方林区广泛种植杉木无性系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沙培模拟装置,设置缺磷(0 mg/kg KH2PO4)、低磷(6 mg/kg KH2PO4)和正常供磷(12 mg/kg KH2PO4)3个供磷水平,构建邻株磷竞争环境.结果表明:邻株低磷竞争处理可明显促进杉木苗高生长,但竞争条件下,缺磷处理抑制杉木苗高生长.不同邻株磷竞争处理条件下杉木地径生长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在邻株低磷竞争处理条件下杉木根系长度、表面积、直径、体积等形态指标增量最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广西北海市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E.urophylla)、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海南蒲桃(Szygium cumini)、香梓楠(Michelia hedyosperma)、闽楠(Michelia macclurei)、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的冠幅、生物量和碳储量情况,为该地区建立人工林优势树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两年生的巨尾桉、红锥、海南蒲桃、香梓楠、闽楠、杉木、马尾松进行常规的群落调查,采用收获法收集各树种的根、茎、叶、枝,通过实验手段测定其生物量、含碳率、碳储量。【结果】巨尾桉冠幅为其他树种的1.7~8.6倍,高度为3.1~6倍,基径为1.6~3.6倍;巨尾桉生物量高达17.2t·hm^2,其次海南蒲桃为3.6t·hm^2,其余树种生物量较低;巨尾桉含碳率在所有树种中居于中间水平,碳储量为其他树种的6~30倍。【结论】在同龄树种中,巨尾桉的固碳能力较强,可作为人工林生态固碳的优选树种。  相似文献   
8.
<正>作者从1980年开始,为探索现有杉木幼中龄林培育成速生丰产林的可行性,进行了多点,大面积的试验。供试的9618亩杉木幼中龄林,通过间伐、深挖、施肥等技术措施,在平均林龄9.2年生时,达到每亩平均蓄积量7.255m~3,每亩年平均生长量0.787m~3,已达到新造杉木速生丰产林的生长指标。  相似文献   
9.
<正>本试验对用PEG处理的古船壳板(杉木、松木)进行了物理和化学测定,并以普通杉木和松木作比较。实验证明,PEG几乎可满足古木保存中的全部要求,用PEG处理古木是可行的最有效的方法。从稳定古木尺寸和抗湿的要求来看,以用PEG4,000较好。  相似文献   
10.
无损检测技术能对木材空洞缺陷进行快速且准确的检测,现存的各种检测技术都有一定的优缺点,因此有必要对它们进行试验和对比。以福建杉木圆盘为对象,研究不同面积、不同轮廓形状的空洞缺陷对电阻和应力波断层成像技术的影响,比较两种检测技术的缺陷图像与实际缺陷图像的差异。结果表明:①电阻和应力波检测技术均能直观显示木材内部缺陷,其检测精度会受到空洞缺陷面积、轮廓形状以及截面积比率影响; ②当空洞实际面积与被测木材截面积比率从4.90%上升到44.05%时,电阻成像系统显示的缺陷图像面积与实际缺陷面积相对误差从34.03%下降到11.69%,应力波成像系统显示缺陷图像面积与实际缺陷面积相对误差从46.41%下降到14.88%; ③缺陷轮廓形状对两种成像均有一定影响。对于电阻成像,近圆形的空洞成像精度低于狭长形的空洞缺陷,在电阻成像中,除了扇形和圆形缺陷外,其余的空洞缺陷形状均不能被明显地检测出,但是应力波成像中,狭长形的扇形缺陷能够比较清晰地被系统显示。研究表明:电阻断层成像法对于空洞缺陷的检测比应力波断层成像法灵敏,且图像检测精度也比应力波断层成像法高; 而对于缺陷轮廓的识别能力,应力波断层成像法要优于电阻断层成像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