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9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112篇
系统科学   132篇
丛书文集   57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现状及发展   58篇
综合类   182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This paper undertakes a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of 10 measures of core inflation and evaluates which measure produces the best forecast of headline inflation out‐of‐sample. We use the 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Price Index as our measure of inflation. We use two sets of components (17 and 50) of the 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Price Index to construct these core inflation measures and evaluate these measures at the three time horizons (6, 12 and 24 months) most relevant for monetary policy decisions. The best measure of core inflation for both sets of components and over all time horizons uses weights based on the first principal component of the disaggregated (component‐level) prices. Interestingly, the results vary by the number of components used; when more components are used the weights based on the persistence of each component is statistically equivalent to the weights generated by the first principal component. However, those forecasts using the persistence of 50 components are statistically worse than those generated using the first principal component of 17 components. The statistical superiority of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method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it extracts (in the first principal component) the common source of variation in the component level prices that accurately describes trend inflation over the next 6–24 months.  相似文献   
2.
大型物理模型试验是研究复杂工程问题的重要方法,如何快速、准确地确定相似材料配比是试验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降低试验成本、简化试验步骤、充分调用原料性能,采用河砂、水泥和石膏这三种最普通的原料,以骨胶比(河砂与水泥石膏的质量比)和水膏比(水泥与石膏的质量比)为变量,进行了45组对比试验,对相似材料的物理及动、静力学参数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以河砂、水泥和石膏为原料配制的相似材料各物理量的变化区间;探讨了骨胶比和水膏比对相似材料各物理量的控制作用,并对比了其敏感性;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各因素与物理量间的定量关系,得到的拟合公式能较好地描述相似材料的性质.  相似文献   
3.
通过介绍随机控制序的概念和性质 ,从而探讨了随机控制序在保险决策问题中的应用 ,得到了很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无差异曲线解释了最优证券投资组合并探讨了对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有关内容.  相似文献   
5.
针对多项式相位信号(PPS)中的线性调频(LFM)雷达信号参数估计,通过提出频谱方差极大值准则对PPS次优参数估计方法高阶模糊度函数(HAF)进行了改进,提出了适于单分量LFM参数估计的改进HAF。首先讨论了HAF对LFM参数的估计方法及其局限性,然后提出了分段频谱方差极大值法则下LFM调频斜率估计的方法,将其与HAF相结合提出了单分量LFM参数估计的改进HAF,克服了接收信号与实际信号起点不一致性对HAF带来的影响,降低了由于HAF局限性带来的调频斜率估计误差,改善了HAF的累积误差效应。MATLAB仿真验证了改进方法较HAF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变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最小方差预测控制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基于变神经网络学习动态系统参数的最小方差预测控制器。其目的是通过在线学习 ,使控制器(MVPC)能适应被控对象参数变化和非确定性。提出的变神经网络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线性神经网络 (LNN) ,作为被控对象局部线性动态模型 ,另一部分是多层交叉回归神经网络 (DRNN) ,它近似为非线性动态模型。由于引进递推最小方差算法 ,本控制器运算速度相当快。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对非线性系统自适应控制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用离散余弦变换(DCT)的一种快速算法按“方差准则”实现心电图(ECG)数据压缩.这种算法减少了乘法次数且结构简单.采用分段变换的方法,能有效地进行心电图数据压缩.  相似文献   
8.
甘肃河西地区近50年气象和水文序列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应用累积滤波器和秩次相关法 ,对甘肃河西地区近 5 0年气象和水文序列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该区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流量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布 ,并受海拔高程的影响 .这可能是不同的下垫面对全球变暖的不同响应 .该区气候总体趋于暖湿 ,这同GCMs模拟成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根据中值点处展开的一次二阶矩法讨论了土中压缩波的升压时间及其不确定性,然后研究了按单自由度体系进行复合支护地下结构抗核爆设计时的动力系数(荷载系数)和等效静载的变异系数.数值结果表明,土中压缩波升压时间的不确定性,不仅与结构埋深和土参数的变异性有关,而且与土参数的均值有关,等效静载的不确定性,依赖于作用于结构上的动载变异性和结构自振频率变异性,而动载不确定性对等效静载变异性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0.
试论词义术语化流程中的转换机制及语义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分析科技术语的基本特点入手,深入讨论了术语体系中兼容语词的语义特征及其转换机制。从而为揭示词义术语化流程的基本规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