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3篇
  免费   262篇
  国内免费   336篇
系统科学   668篇
丛书文集   129篇
教育与普及   28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现状及发展   62篇
综合类   3510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146篇
  2014年   206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262篇
  2011年   265篇
  2010年   219篇
  2009年   256篇
  2008年   270篇
  2007年   333篇
  2006年   274篇
  2005年   250篇
  2004年   202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132篇
  2001年   121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wear resistance in an ultrafine-grained Al–Mg–Si alloy fabricated utilizing a combination of equal channel angular pressing (ECAP) and dynamic aging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grain size of the ECAP alloy was significantly refined, i.e., to ~239 nm after three ECAP passes. Meanwhile, the yield and tensile strength of the ECAPed material reached 340 MPa and 445 MPa, respectively, while maintaining a significant uniform elongation of 14%. Wear resistanc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wear rate, wear depth and width of the ECAPed material decreased in comparison with the solution-treated (SST) and peak-aged (T6) conditions under a load range of 5–25 N. The adhesive wear that occurs in the undeformed specimens at 10 N does not appear in the ECAPed specimen at the same load, indicating that the ECAPed specimen delay the appearance of more serious wear mechanisms under certain loads. The cooperative interaction of high density nano-scale β" precipitates and dislocations resulted in a combination of super-high strength and good work hardening ability which suppressed the extension of cracks between the friction layer and the plastic deformation zone. As a consequence, the combination of ECAP and dynamic aging brings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for antifriction performance of the 6061 aluminum alloy.  相似文献   
2.
在一个存在高低两种类型制造商的供应链中,通过对制造商向零售商进行信号传递策略的研究,把制造商引入渠道竞争的动机解释为"渠道竞争"及"信息非对称"两种效应.把零售商努力纳入需求函数,建模分析了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单(双)渠道供应链中制造商通过调整入场费和批发价进行信号传递的决策.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两种渠道模式下供应链成员决策参数的对比,重点分析了渠道入侵对信号传递策略两种效应的综合影响.研究发现:两种模式下,制造商都需要通过向上扭曲批发价、降低支付给零售商的入场费来进行信号传递,同时零售商会减少附加值服务的提供;但当满足一定条件时,制造商可以通过引入线上直销渠道降低批发价向上扭曲的概率(即更容易实现自然分离),并减少信号传递成本;产品需求波动性、需求对零售商提供附加服务的敏感性以及渠道间竞争强度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引入渠道竞争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根据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构特点和信息传输与处理特征,提出了利用物理神经网络作为通信信道的观点.在分析了现有通信信道物理模型之后,具体讨论了作为通信信道的神经网络的可能拓朴结构、神经网络学习要点、允许传输信号的模式特征,研究了神经网络信道的传输延时、通信带宽及信噪比,分析了神经网络信道处理多媒体信号的计算潜力,并着重剖析了神经网络信道固有的保密通信特征.最后给出了一个具体的神经网络信道设计实例.  相似文献   
4.
惯性导航系统水平阻尼网络的自适应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海况变化较大时,惯性导航系统(INS)的误差振荡幅度较大.为了减小系统误差的振荡幅度,提出了一种新的设计思想,采用自适应控制方法,根据实际的海况变化情况,实时校正阻尼参数,使由舰船的机动性造成的系统误差最小.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水平误差角振荡幅度减小了约50%,速度误差振荡幅度减小了约30%.经度、纬度和航向误差振荡幅度也有明显改善;水平阻尼网络的自适应控制有效地改善了INS的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5.
GFMIMU/GPS组合导航系统信息融合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FMIMU/GPS(Gyroscope Free Micro 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组合导航系统具有抗高g值冲击、低成本、长寿命、较高精度等优点,在低成本精确制导武器和微小型无人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工程应用中信息融合的精度和实时性两方面的要求,运用基于模型误差预测的扩展卡尔曼滤波MEP-EKF(Extended Kalman Filter base on Model Error Predictive)方法,将MEMS(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加速度计的误差作为模型误差来考虑,对GFMIMU/GPS组合导航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将其与EKF和UKF(Unscented Kalman Filter)方法进行了仿真比较,在方位误差角的估计上取得了比他们精度高的仿真结果,而且MEP-EKF所需时间是UKF的10%.  相似文献   
6.
依据电视接收机图像中频选择原则,论述了我国电视接收机两次改变图像中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蒙版浅议     
介绍了蒙版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详细阐述了快速蒙版、Alpha通道蒙版、图层蒙版的特点及示例操作。  相似文献   
8.
运用沉积学理论,通过对铁法煤田大兴井田4#煤层中发育的砂岩、砾岩体的研究,指出它们均为河道沉积产物,并从中识别出了聚煤早期河道正常沉积、聚煤期后河道水携物与坍塌物混积和河道泥石流沉积三种成因类型,论述了它们各自的岩相和空间发育特征,这将有益于揭示其平面分布规律,为进一步指导采场的科学设计和修订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一种适宜配置在悬挂式联合收割机上的两段铰接式输送槽设计,这种输送槽后段固定,前段与割台连接并与后输送槽铰接,该铰接点为前悬挂割台的支点,借助液压油缸升降,文中对该铰接点位置的确定,以及两段输送槽铰接处的圆弧过渡板设计进行了分析研究,提供了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在管道纺纱机上不添加构件而进行包芯纱的纺制。分析了其包芯纱的成纱机理。观察了实际成纱的横截面,证实了棉纤维能够均匀地、完全地包覆在芯丝的周围。也对不同性质的芯丝所纺包芯纱的结构作了观察,并对不同成纱的性质随速度增加而变化的规律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