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5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詹·弗雷泽在<金枝>中展示了远古人类普遍存在的屠王现象,唯独遗漏了中国.本文证实辽王朝的再生仪乃是一种反屠王仪式,同时略示屠王现象在上古中国的普遍存在,不仅填补了弗氏的空白,而且为我国古民俗研究增加了一个思考的向度.  相似文献   
2.
曹禺的《雷雨》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文化魅力并深受作者自己的喜爱,一个未被人们发掘出来的原因是它再现了一个古老的原型——祈雨仪式。在无意识的驱使下,曹禺以现代话剧的形式把古老的祈雨仪式再现在人们面前,不仅让人们重温了祈雨仪式中蕴涵的人类文化精神,也为人们树立了一个在人生旅途中必须不断审视自我、拯救自我、完善自我的范例。  相似文献   
3.
本主崇拜是白族的民间信仰。本主祭礼仪式是白族本主崇拜中最活跃并最具符号意义的元素,是白族文化的特殊形态,在文化人类学中有重要研究价值。探讨本主祭礼仪式的象征体系。对准确理解本主崇拜的宗教意义,全面了解白族的民族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鲁滨逊漂流记》的基本情节可分为海上历险、流落荒岛和离岛回归三个部分,这种叙事套式正与古代“成人仪式”的准备、进行和完成三个阶段相对应,因此,可把这部作品列入成长题材的行列。通过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对人与自我、人与宗教和人与自然诸种矛盾的解决,笛福试图协调经济发展和人的道德准则的关系,从而使“创造”与“救赎”这两种观念达到真正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成人礼,这一在中日两国同源分流的传统民俗仪礼,既是对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锻铸,也是对其社会公共事物处理权限的赋予。成人礼在中日两国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其不同的表现形态,较之原始社会的成年礼仪,现在的成人礼仪无疑是象征性的,但其文化内涵仍然保留了下来。成人礼对青少年的责任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和作用,而这一过程也是传统仪礼资源现代转型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6.
在上古时代,殷人信仰鬼神的宗教观念最为浓厚。当时,处于神人之间、具有贯通天人功能的巫(女性)、觋(男性)不仅是协调整个宇宙秩序的最高圣徒,更是中国上古艺术创作的直接参与和创作,他们在倾听和领受神的意旨时所举行的一系列巫术仪式及形诸礼器、玉器等物的雕刻、绘画等,正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渊薮。  相似文献   
7.
求务是金龙壮族布傣族群侬峒节一种民间宗教信仰的法事活动。求务法事操持者通过对天琴、弹唱经书及法事仪式等要素的操作,向天转达人的祈求,实现祈福消灾的意志与愿望。求务仪式复杂而蕴寓高远,隐藏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蕴寓着深远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西藏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才召珞巴民族新村入住剪彩仪式为切合点,体现国家权力对少小民族文化的重要影响。珞巴族在国家扶持少小民族发展政策作用下,民族文化传统正在经历变异和复兴,伴随这一过程的文化融合和观念更新,促使本民族的人开始关注自身传统的文化自觉。在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少小民族文化传统的复兴和变异,是社会和谐发展程度的一把量尺,具有重要的评价意义。  相似文献   
9.
先秦献捷礼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军礼,特指诸侯国对蛮夷戎狄用兵胜利后向周天子告捷的庆祝活动,诸侯国之间发生战争不行献捷礼。春秋时期,诸侯国向周天子的献捷礼明显减少,同时出现了诸侯国相互献捷的新现象。献捷礼的变化反映了随着民族融合的空前加强,周夷矛盾渐趋缓和,而周人内部矛盾日渐尖锐的社会事实。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学者对于哭嫁习俗的研究多注意其在不同民族的发展演变过程、形式、唱词以及与地方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等,强调其所具有的社会功能.这些研究成果的共同特点是集中于对哭嫁歌文本及哭嫁歌演唱者的研究.依托对鄂东南地区哭嫁仪式的田野调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哭嫁仪式中的男性角色予以关注,探讨男性在哭嫁仪式中的参与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