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6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4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刑事犯罪引起的附带民事赔偿就其性质而言,与一般的民事侵权导致的民事赔偿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因前者是附带于刑事案件而启动的一种民事诉讼,导致其与一般的民事诉讼在起诉、受理、审判、执行等 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区别,而且这种区别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的最终实现,侵害了刑事案件被害人(包括国家)的合法权益,损害了刑事司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又因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刑事附带民事赔偿问题的规定尚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司法实践中对此类问题的处理缺乏统一的标准,致使赔偿的实现进程步骤维艰,故对附带民事赔偿问题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巨大的实践意义。文章仅就赔偿的性质、范围、程序以及司法实践中存在的误区及解决方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行为是刑法的基础,作为与不作为是犯罪的两种基本形式,不作为的特殊性以及作为义务的主要来源的确定,是认定不作为行为罪与非罪的关键,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面对贿赂犯罪表现形式日趋多样,跨国贿赂、赃款向境外转移、贪官外逃现象日益严重的严峻局势,国际社会在立法上做出积极而迅速的反应。我国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在贿赂犯罪问题上也面临相同的威胁,但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却落后于国际反贿赂犯罪立法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立法的成功经验,在贿赂犯罪的范围、行为对象、刑罚种类等方面完善我国的刑法规范。  相似文献   
4.
介绍青少年网络犯罪问题产生的背景及网络犯罪的特点,剖析青少年网络犯罪心理,通过对青少年网络犯罪实例的分析,提出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我国在97刑法中予以确定,并在许多相关法律条中加以具体化。但在刑法的实践中,这一原则的贯彻仍然存在着一些限制,需要进一步加以修正和改进。  相似文献   
6.
贩卖毒品罪的界定是刑事司法中的难题。从毒品概念的内涵看,毒品是指容易造成滥用的麻醉品和精神药物,精神依赖性、毒害性和被管制性是其基本性质。从贩卖毒品的行为看,有多种具体方式,应以毒品实际上转移给卖方为犯罪既遂,对以贩养吸者已服食的毒品不宜定非法持有毒品罪,剩余毒品则应视其去向确定罪名。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重新犯罪率不断上升。重新犯罪是监狱、罪犯家庭、社会和罪犯自身存在的多诸消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监狱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监狱职能的冲突、监狱经费的匮乏、监狱教育改造的缺陷;家庭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自然结构完整性遭到破坏、家庭成员教育方法不当;社会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的偏见和歧视、疏于管理和控制、就业安置的困难;罪犯自身的因素主要包括不良性格、观念和无知。  相似文献   
8.
贪污罪侵犯客体的诸观点包括10余种,但笔者认为,宜将贪污罪客体表述为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和公共财物的所有权,并且此两者具有两层基本关系:一是层次递进关系,第一层次是公共财产所有权,第二层次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二是因果关系.公共财物的所有权与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两者存在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刑法罪过的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各国罪过理论的比较分析,发现在罪过研究中普遍忽略了情绪因素,而且各国对不同种类罪过的非难重点差异也较大。如果剥离罪过中的法律因素,剩下的主要就是心理内容,由此对罪过进行心理学的分析,在第一层面即罪过的共性中得出罪过的心理内容是知和情意的结论,使情绪有所依归;然后,对罪过的第二层面即罪过内部成分的组合方式进行深入考察,得出在刑法罪过中,知是基础,情意是主导,情意承载着刑法责任与非难的结论。最后,将我国的罪过放到知与情意所罗织的网络(模型)之中,发现疏忽大意的过失其实也存在着情意因素,并得出犯罪过失其实是情意的缺陷而非注意的缺陷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现行刑法规定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之后,理论及实践中对该罪的主客观要件等基本问题的争议甚多,对该罪的罪名、罪状、法定型的修订建议更是歧见迭出.文章首先根据现行立法对该罪的基本构成的相关要件进行了全面阐述,探讨了该罪在立法领域的缺陷,建议将本罪罪名更改为"故意不移交刑事案件罪",在基本构成要件中取消"徇私舞弊"和"情节严重"的规定,在规定基本法定型的基础上,规定升格法定型并明确其构成条件,总体上提高本罪之法定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