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在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的板块上,马原写下了亮丽的一笔。这主要不是依赖他作品的内容,更多的则是他那恶作剧般小说叙述的“陌生化”形式。其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有意识地创作了“活页小说”,形成类似“元小说”的效果。但马原最终被读者抛弃与他最初被读者接受一样,都是因为“形式”,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先锋小说中被设置了许多神秘因素,这是与先锋小说家们对叙事方式的探索紧密相连的,并传达出作者独特的创作观念,成为先锋小说的一个重要层面。神秘因素在先锋小说中呈现出多种表现形态,增添了先锋小说的叙事魅力。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先锋小说的大规模出现,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锋"从其定义来看,有一个复杂的发展变化过程,但其实质则是不断地创新.先锋小说的发展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现代主义与先锋小说的关系.先锋小说作家对这一问题的回避,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由于先锋小说自身存在的某些问题,为先锋小说的转向埋下了伏笔.先锋小说的转向可以从新写实主义的影响及世俗的诱惑这两个方面来考虑.  相似文献   
4.
2006年文坛有两部"文革"作品面世,那就是莫言的《生死疲劳》和余华的《兄弟》。两部作品在创作上也有某种共性,两位作者皆有先锋创作的历史,由此,笔者认为莫言和余华对待"文革"的态度是由颠覆开始转向了一种大历史的包容。  相似文献   
5.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策划发起者,<新青年>同人(陈独秀、蔡元培、鲁迅等)在倡导"文学革命"的同时,对于另一场虽经提出但未能贯彻实现的"美术革命",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态度和立场.通过对这场未遂"革命"的始末及相关人事的细致辨析,可以揭示出在中国现代先锋艺术发展之初文学与美术两大领域各自境遇的先天差别和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6.
革命文学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独特的一个历史性存在,革命文学理论家的话语姿态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极为先锋,力图以无产阶级文学理论来颠覆"五四";革命文学作家的文学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作品的消费性迎合了时代情绪与读者需求;革命文学立足于上海的文化语境,与当时的现代都市文学、通俗文学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层的文学共生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