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4篇 |
免费 | 25篇 |
国内免费 | 19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19篇 |
丛书文集 | 12篇 |
教育与普及 | 6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15篇 |
现状及发展 | 4篇 |
综合类 | 51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36篇 |
2013年 | 24篇 |
2012年 | 39篇 |
2011年 | 43篇 |
2010年 | 32篇 |
2009年 | 47篇 |
2008年 | 32篇 |
2007年 | 48篇 |
2006年 | 29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次性医用防护服研究进展 《山东科学》2010,33(3):18-27
针对我国目前医用防护服发展现状,系统综述了近几年我国一次性医用防护服的重要性能和标准。阻隔性、抗菌性、抗静电性是一次性医用防护服的重要性能,可以通过如涂覆整理剂、纤维改性等工艺对其性能进行提升。医用防护服的性能标准在不断地完善和细化,但对于便捷和舒适性能的要求仍有欠缺。纺织基柔性传感器在实现医用防护服智能化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制备成本、使用效率和传感器服用性等问题仍是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3.
王文超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92,(9)
固体导弹由于测压、安全、关机与点火等的需要,采用的管路系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本文讨论了避免采用管路系统的重要性、可能性与具体方案,提出应严格制定并不断完善研制规范、加强管路系统的地面试验。 相似文献
4.
浅谈新会计准则下的资产减值会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丽青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22):101-103
阐述了资产减值等相关概念,时新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损失确认、计量方面的规定进行了分析,指出新会计准则实施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健全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吴金明 《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
本文主要从日本的历史,自然环境等方面,对日本语言发展、文学意识流、言语特征及使用心理状态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刘芳是一个善于把握美的作家。她通过敏锐的审美感知,抓住生命中美的瞬间,展示给我们一个异彩纷呈的散文世界。 相似文献
7.
低电阻率油藏作为一种非常规油藏已被人们所认知,由于成因机制复杂,识别难度大,常被人们遗漏或错判。为了详细研究陕北志丹地区低电阻率油层的成因机制,以长6储层为研究目的层位,采用实验分析、测井曲线重叠法、交会图等方法,建立相关的平、剖面图,并结合研究区试油试采成果,对长6储层低电阻率油层的成因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志丹油区低阻油层发育众多,资源潜力大,约占其总储量的40%,分布广泛,成因机制复杂,很难用常规方法进行识别; 多数油层电阻率主要介于2~21 Ω·m之间,甚至小于0.6 Ω·m.最终得出沉积砂体控制作用、岩性细,束缚水饱和度高、粘土附加导电性和高放射性砂岩是长6低电阻率油层发育的主要因素; 由于区域地质状况的差异,初步探索出了适合研究区的低电阻率油层识别标准,以便为以后研究低阻油藏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该文介绍了石油化工给排水管道常用API标准制造阀门—闸阀、截止阀、蝶阀的试验项目及试验比例,通过在某大型石油化工项目的成功实践,证明了严格执行该阀门试验项目及试验比例对保证石油化工给排水管道施工质量的必要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SMP2的复杂系统生成式仿真建模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复杂系统仿真迫切需要能够同时支持多领域分别独立针对性建模和全系统统一集成仿真的方法. 将当前用于复杂系统仿真的建模方法分为统一型、组合型和生成式三大类, 分析指出生成式建模方法具有较之其它方法的独特优势, 有望解决复杂系统仿真建模面临的问题. 研究了当前仿真领域应用的各类生成式建模方法存在的不足. 提出了以仿真模型可移植性标准(SMP2)为基础, 综合利用生成式建模方法的两大流派-模型驱动架构(MDA)和模型集成计算(MIC)-的先进技术和规范, 构建复杂系统生成式仿真建模方法的研究思路. 分析了其中的多领域生成式仿真模型公共表示规范、各类仿真形式体系到SMP2的映射与模型变换以及面向领域的仿真建模工具的自动生成等三大关键技术问题. 设计了生成式仿真建模一体化支撑环境的体系结构, 介绍了其中已经完成的工作和下一步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