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Olfaction in Lepidoptera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B. S. Hansson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 : CMLS》1995,51(11):1003-1027
Odours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life of insects belonging to the order Lepidoptera. In the present paper, a review is given of the current knowledge of morphology,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 of the olfactory system in larval and adult moths and butterflies. Research regarding both the antennal and accessory olfactory pathways, as well as both the pheromone and the host odour detecting systems, is reviewed. 相似文献
2.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可可广翅蜡蝉成虫触角的形态及其感器的类型和分布.共发现6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Ⅰ型、Ⅱ型)、锥形感器、三角形感器、耳廓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柱形感器.除柱形感器外,其他类型的感器在雌、雄虫触角上的数量和分布均无较大差异,而柱形感器仅见于雌虫触角,雄虫未见.各种感器主要分布在柄节端部,而鞭节上未发现任何感器.此外,在柄节端部还发现一种由多个三角形感器和耳廓形感器形成的感器簇. 相似文献
3.
4.
中华蚱蜢触角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扫描电镜(SEM)对中华蚱蜢(Acrida cinerca Thunberg)触角感受器的超微结构、类型和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华蚱蜢雌雄虫均有7种感受器: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腔形感受器、腔锥形感受器、Bohm氏鬃毛、芽孢形感受器.触角感受器在每节上的数量和分布不同. 相似文献
5.
6.
7.
克氏原螯虾触角腺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克氏原螯虾触角腺进行了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触角腺可分为端囊、迷路和肾管三部分,端囊部分的细胞呈柱状,细胞核位于基部;迷路部分细胞也呈柱状,其顶端具刷状缘,核位于细胞的基部或中部,迷路部分可分为二个亚区;肾管部分的细胞呈柱状或较为扁平,核位于细胞的中部或靠近细胞顶端,肾管部分可分为三个不同亚区。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蚱科(Tetrigidae)7种昆虫的触角感受器的形态与分布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蚱科昆虫的触角感受器数量与类型较少,仅有芽孢形感受器I、芽孢形感受器II、腔形感受器和板形感受器4种类型,其中以板形感受器数量最多.通过对7种昆虫的雌性个体触角感受器在触角各节上的分布情况的分析,发现蚱科昆虫的触角感受器主要分布于触角的端部及中段节次上,其中以板形感受器的分布最为明显,主要集中分布于第10—15节触角上. 相似文献
9.
继续应用扫描电镜研究了8种蜻蜒:束翅亚目:科(长叶异痣、二色异痣显突)、扇科(白扇)、溪科(巨齿尾溪)、色科(透顶单脉色);差翅亚目:蜻科(异色灰蜻、粗灰蜻)的触角感受器。其中蜻科(Libellulidae)的种类都具有四种类型的感受器:锥状感受器、腔锥感受器坛状感受器和板状感受器。在束翅亚目(Zygoptera)种类中,除了前两种感受器外,还有组合腔锥感受器,而坛状感受器及板状感受器数量则很少。这些感受器的数量和分布在亚目之间、科之间及属之间均具明显的区别,同属内种间区别也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
应用细胞内记录神经放电方法 ,研究Agrotissegetum雄蛾触角叶MGC神经元对性信息素的反应特征及时相编码特点。在此种雄蛾MGC中 ,投射神经元对性信息素的反应呈现一种双相反应模式。 2 6个MGC神经元均可对 1,3Hz频率的每个刺激有明显的双相反应 ,14个神经元可对 5Hz频率的每个刺激引起明显的双相反应 ,4个神经元仅能识别 7Hz频率的每个刺激 ,1个神经元可识别高至 10Hz频率的每个刺激。神经元对性信息素频率刺激的反应能力与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反应时的超极化幅度等都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