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生活之外去寻求一种超然的美还是从生活当中去发掘实在的美,这是中国古代审美主义与审美现代性的一个分水岭。将审美理想视为人生理想的候补,即把美视为存在于世俗生活之外的更高贵的东西,这种从与生活疏离甚至对立的角度来张扬所谓纯粹美的观念,是中国古代审美主义思想的固疾。在现代性的视野中如若还不加区别地一味褒扬这种传统士大夫的审美观,并美之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值得反省的。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奥斯卡·王尔德被公认为是充满矛盾性的唯关主义的代表人物.童话<夜莺与蔷薇>就成功地反映出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理论及其对自身理论的反思与困惑.王尔德对世界进行的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二元划分,对脱离生活的纯粹艺术的追求,是造成其矛盾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成功的人物造型不仅是里与表的表现手法之统一,而且是符合大众审美心理的特点价值传递与精神塑造相结合的必然趋向.并且,表现主义和唯美主义在新影视的人物造型创作过程中逐渐成为现代人欣赏的主流风格.  相似文献   
4.
试论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现代神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常生活审美化中广泛存在着现代神话因素,二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日常生活审美化有制造现代神话的冲动,并且影响了现代神话的表现形态,而现代神话反过来也推动和影响着日常生活审美化。  相似文献   
5.
融入唯美主义与"精神分析学"是1920—1930年代浪漫主义话剧重要的审美特质之一。唯美主义在题材、母题、艺术表现及语言形态方面与浪漫主义有着相近的审美特质,而浪漫派剧作家在表达唯美倾向之时,往往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建构作品,这与他们借此学说以达到扩展作品人物内心情感的表现手段有关。  相似文献   
6.
向培良对小说创作虽是"无心插柳",却别具特色,成就不俗,具有唯美而不颓废的特点。向培良的小说分为婚姻爱情和生命力两大主题。艺术表现唯美而含蓄,具体体现为细腻的感官及环境描写,深入的心理刻画,唯美的语言运用及含蓄节制的叙述。  相似文献   
7.
姜华 《泰山学院学报》2001,23(3):101-102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体育美的培养是与现代体育运动的审美发展趋势相一致的.大学生在了解审美中的生理、心理控制、调节机制的前提下,注重体育教学中审美过程的培养,成长为身心健康,能独立面对社会挑战,并具有探索与创新精神的新世纪人才,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诗学有"实用"和"审美"两种理性,其雏形以梁启超和王国维为代表.这两种理性的生成既有其特定的社会成因、文化转型背景以及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又有其个人身心气质和经历的原因.这两种诗学理性决定着中国现代诗学的基本状态.  相似文献   
9.
康妮芝 《科技信息》2009,(4):107-108
Aestheticism or aestheticism movement was an important phenomenon during the later nineteenth century, Aestheticism advocated the phrase "art for art's sake". Oscar Wilde was the most famous aestheticism writer during the later nineteenth century in England. His novel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was the representative Show of his aestheticism thought. The passage mainly shows Wilde's aestheticism thought of the novel in three aspects.  相似文献   
10.
作为叛逆哲人,卢梭与尼采哲学都是批判哲学,都对西方社会的现状及其思想观念做了深刻的反省与批判,并致力于新的建构,同时也体现了西方现代性发展历程上,审美现代性从善与美的角度抗衡启蒙现代性的文化思路。从理想中的现代英雄形象、现实人性问题的诉求和“道德与非道德”的辩白等方面,探究卢梭与尼采哲学对西方社会的诊断和现代性的见解,从而呈现出与以科技与理智为诉求特征的启蒙现代性相异的文化批判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