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2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约翰·巴思是当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之一,他的第二部作品《路的尽头》充分讨论了"面具"的深刻含义。人格面具是一把双刃剑:它是人适应社会的重要条件,但在整个人格中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运用面具理论,分析小说中主人公雅各布·霍纳错综复杂的思想,探讨人格面具对他生活所造成的影响;分析导致霍纳人格面具膨胀和人格分裂的深层社会原因。可以发现,巴思正是试图通过借助霍纳所戴的面具,嘲讽当时虚无、荒诞和存在焦虑的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2.
英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从存在主义视角对人类生存的荒诞进行了思考,本文试从《蝇王》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荒诞和人与人存在关系的荒谬来分析它的存在主义特质。  相似文献   
3.
《等待戈多》采用荒诞的手法探讨了存在这一问题,追问存在就像等待戈多一样,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本论文运用海德格尔的存在即无的理论,从此戏剧的舞台设计、人物动作以及语言对话三方面论证贝克特创作的哲学基础与海德格尔思想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4.
加缪之所以饮誉于世界文坛,是与其以独特感受世界的方式描摹并刻画着"疏离"、"荒诞"、"反抗"、"自杀"、"自由"与"正义"等重大主题的戏剧作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更需引起关注的是,他以高瞻远瞩的视域警醒地审视着当下人类现实的处境,强有力地明示了己身存在意义所隐含的生命意识——"活得最好"与"活得最多",隐然导出了荒诞意识背后隐潜、凝现着的种种生命精神与真实存在,势必给人们以可贵的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5.
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节俭是否道德、企业漠视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以及两面人等几个复杂的伦理学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看法,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一些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作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之一,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被赋予了多种解读可能.本文拟从人类正是在痛苦的等待过程中寻求生命的确证及意义这一命题出发,给作品以新的解读方式--探索作为个体的人,面对信仰的危机及社会的荒诞,如何清醒却又坚韧地活下去.  相似文献   
7.
加缪认为,"荒诞"是人与世界唯一本质的联系。在荒诞的世界中,人存在的意义变得虚无。当人们清醒地认识荒诞时,荒诞就开始了。人与世界、社会以及自身的对立和冲突,使人处于绝望和荒诞之中。他主张正视现实中存在的困境,面对荒诞通过反抗去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给世界和人生赋予意义,在强烈的悲剧情景中实现对荒诞的精神上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田耳的小说通过书写现代工业文明对乡土的碾压、乡土失序状态和荒诞的生存境遇,展现了一个诗意溃散的当代乡土世界,深入解剖了转型时期边地社会的内在肌理,刷新了我们对边地乡土的文学想象。在此意义上,田耳丰富了乡土写作的当代经验。  相似文献   
9.
法国著名童话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童话《小王子》,充分地体现了一整套20世纪以萨特为代表的法国存在主义理论。运用存在主义理论中关于行动与存在、自由与选择、主体与客体以及荒诞等概念,对《小王子》的文本进行仔细的解读,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小王子的整个游历的过程就是一个实现自我存在的历程。  相似文献   
10.
刘震云的新作《我不是潘金莲》自发行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肯定的声音也随之而来。作为当代著名作家,刘震云在其新作中深刻揭示了荒诞境遇下国人的诸如话语权利之缺、历史文化之裹、主体性之蔽、符号之痛苦等生存困境,体现了作家对当下社会的深刻思考,而这些也是读者最需要关注思考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