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9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掌握好珠算这种便捷的运算方法,对培养思维和提高运算能力大有好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发现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影响运算能力的最主要因素。本文总结了在教学中应用心理学方法,对学生的各种不健康学习心理进行了行之有效的矫正。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数学源远流长,有其自身独特的思想体系与发展途径,且在世界数学史上曾几度辉煌: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又逐渐显示出传统数学发展的局限性.形成这样的局面既与人们对理论体系的认识有关,也与当时社会发展的复杂性有关.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数学从远古至明清时期的发展历程的分析,剖析直至清朝中国数学落后于世界主流的原因,旨在明前人之鉴,醒后人之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古算机械化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分析认为,从筹算到珠算是中国传统数学化算法体系的必然发展,是中国传统计算技术的一次重大改进。明代实用的珠算在中国传统数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应该得到足够的认识和理论评价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探讨日本现代学制(小学数学教育部分)的制定过程。自小仓金之助以来,学者们一直基于对文部省直辖小学数学课程的分析认定,学制制定之初文部省原准备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讲授和算,只是到了学制临颁布前不久才决定教授西算。然而,小仓的这一论题并不能成立,其前提存有重大疑问。学制制定过程与文部省直辖小学的数学教育情况并无直接关系。学制的制定是由当时的文部卿大禾齐任及其智囊团进行的,它体现着锐意改革的明治政府的意志,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大木等人从一开始即打算保留和算。后来,由于新学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实际困难,文部省才决定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算教学,遂有所谓“珠算的复兴”。然而,被复兴的珠算是与西方算术原理关联在一起的珠算,已不是以往的和式珠算。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算盘来源于算筹,但其产生于何时,迄今尚无定论.考诸古文字的"玄"、"算"、"筭"的形、音、义,都与"贝串"、"玉贯"有关,佐之以文献、考古和民俗材料的证据,认为:筹算和珠算,在产生上虽一先一后,但并非一个系统,珠算来源于"币贯算",可能与筹算并行了好长时间.算盘直接来源于具有"计数和计算"双重功能的"贝串"、"玉贯"、"钱贯",至迟产生于西周时期.  相似文献   
6.
珠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珠算不仅具有计算功能,还有教育、启智、健身等功能。在珠算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珠算技能水平可以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科学地指导课后练习,组织集训等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基于FPGA的流水线珠算加法器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图像处理、数字信号处理等领域需要用到大量加法运算,加法器运算性能对整个系统影响重大。根据操作模型原理,采用珠算算法设计了一个流水结构的并行高速硬件加法器,并在Xilinx Virtex-II的FPGA上实现了设计方案。在FPGA上集成8个处理单元完成并行计算,处理单元运用流水线结构,提高运算频率,并采用数据调度模块解决流水线上“数据相关”问题。仿真结果表明,32位珠算加法器平均运算仅需0.712ns,其速度是32位串行加法器的8.771倍,是32位并行加法器的1.588倍。这对于进一步优化实现硬件乘法器,甚至最终实现硬件除法器提供了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8.
“金蝉脱壳”是用加减解决乘除运算的一种算法,是中国古代数学中,特别是珠算中比较重要、浅显易懂的乘除计算方法,后来发展成较为复杂的“凑倍乘除”“剥皮”“扒皮”等算法。一些珠算辞书或著作对“金蝉脱壳”等术语进行了解释,但各有不同,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文章通过追溯其源流并分析不同算书中“金蝉脱壳”及其相关术语的含义,对“金蝉脱壳”的数学含义及演变过程进行了新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根据珠算教学这门课程的特点,在教学中开展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创新教学模式,文章对此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在电脑时代珠算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提高学生对珠算作用的认识,提高学生熟练运用珠算的技能,作为教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