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庄子对"卮言"的使用具有"一词两义"的特点——既有"曼衍"之义,也有"始卒若环"之义,它们分别指向《庄子》在篇章结构与文本布局上所采用的不同修辞策略与编码方式,因此也承载着各不相同的修辞功能。  相似文献   
2.
庄子发现了“言”在表达“道”时的困境,并且试图通过“三言”,即寓言、重言、卮言的运用,克服“道”不可“言说”这一困境,实现对其“不可言说之道”的“言说”。但从解构的角度看,“三言”的言说方式其实并没有使庄子克服“言”与“道”的困境,相反其解脱之道恰恰在于:于困境之中展示困境给读者看,从而解构困境.消解一切,使读者和他一起融入混沌状态。  相似文献   
3.
卮言考释     
历来对卮言的解释众说纷纭,原因在于尚未把握住卮言的本质.卮言就是德言,从本质上说是无心之言;为了体现这一本质而采取了悖论之言的手段;悖论之言从内容上说是中正之言,是无可无不可的圆言;从形式上说是日新之言,从形式的结构上说是支离无首尾之言;从读者接受的角度上说,不善读者以之为荒唐谬悠之言,善读者以之为有味之言.《庄子》之所以把这种言说方式命名为卮言,是因为卮是圆而中空的酒器,这和悖论之言恰形成了隐喻关系.就悖论之言的本质而言,是无心,亦即虚(中空).就悖论之言的内容而言,是中正、无可无不可的圆言;就悖论之言的形式而言,是日新、支离无首尾的圆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