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8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骚比较新论》是一部功力深厚且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学术专著,作者别具卓越的胆识、丰厚的学养,第一次将《诗经》与《楚辞》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深入比较研究,颇多新见。作者还将学术研究自觉与现实社会问题结合起来论析,具有高度的时代责任感。  相似文献   
2.
陈嘉庚主要的政治主张有:力主中国要独立、统一、自力更生;反对专制独裁,主张共和民主;反对封建土地制,主张土地改革;反对官僚主义,主张从教育和加强学习入手等。  相似文献   
3.
对68例恢复期脑卒中病人采用颈动脉加压滴注瘫康灵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肌力及Barthel生活指数明显提高(P<0.05),且在恢复早期治疗效果优于恢复期后期。  相似文献   
4.
在对天地相对尺度的认识上,中国古人传统上认为地的大小可以与天相比拟.但东汉王充通过对在不同地点观察太阳出没时的大小及北极星方位的变化情况的分析,却明确提出了"地小居狭"的主张.王充的论证方法与托勒密是相通的,而思想根源则与其重视量的概念的思想方法有关,但他的观点长期被人们所忽略,未能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谭平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建树、有影响的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时,他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五四运动后,他在陈独秀的帮助下建立中共广东支部.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在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中,在著名的南昌起义中,都留下了他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他组建中华革命党,创建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参加新政协,特别是在响应中共“五一”口号、开展新政协运动中,他的主张和影响为民革和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协商建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自上世纪初叶竺可桢先生率先对《梦溪笔谈》(以下简称《笔谈》)进行研究与应用以来,《笔谈》研究已有80多年历史,不同领域的人士从各自专业角度,对《笔谈》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与研究,范围涉及《笔谈》的作者、版本、校订、注疏、译述、条目属性、《笔谈》在众多领域的学术研究与应用价值等,取得了极为丰硕的多种形式的研究成果。对《笔谈》研究的内容与成果进行综述,有助于把握《笔谈》研究的总体情况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滩羊体大品系遗传标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RAPD(Ro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技术,利用混合基因池(DNA pool)法,对滩羊体大品系、普通品系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从100种具有10个碱基的随机引物中,筛选出84种引物在滩羊群体基因组中共扩增出358条带,其中22种引物的扩增产物表现为多态(占22%),且扩增出32条有差异的条带,占总带数的8.94%;62种引物的扩增产物表现为单态(占62%)。滩羊体大品系的特异性条带有5条,而普通品系的特异性条带有7条,这些特异标记可以用来鉴定滩羊的两个品系;滩羊体大品系与普通品系间的遗传距离为0.136±0.087,表明两品系之间的亲缘关系很近。  相似文献   
8.
由于作家莫言对习焉不察的非主流民间史所予以的深切关注 ,其创作历程也映现着他探寻神肖的历史真谛的自我心灵轨迹。其近作《檀香刑》 ,杂糅多种话语拆解了清王朝走向末路的那段历史。以檀香刑罚为纽结点 ,由政治、亲情与性爱交织着且无孔不入的权力之网中 ,各色人等都在多调的杂语中挣扎着又狂欢着。但文本终未逃循出使历史消平化的缺憾  相似文献   
9.
1875年2月21日,云南境内发生了滇案,亦称“马嘉理案”。这本是一个偶然的案件,却由于清朝的外交处理失误,该案导致了《烟台条约》的签订,中国由此丧失了大量的利权。中外关系,尤其是中英关系打破了自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以来相对和平合作的局面。研究此案对探讨中国在19世纪70年代的外交情形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唐诗英译是中国文化继承和发扬的客观要求。英汉两种语言音韵表达手段和文化传统上的差异,使得唐诗英译充满挑战性。意境是诗歌翻译中传达的灵魂;音韵是使其完美再现的载体。因此,唐诗英译主要是在准确传达意境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传递原诗的音韵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