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牟玲玲  王轩  张宇 《科技信息》2013,(17):24-24
大学生生命意识及生命教育受到社会普遍关注。本文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从大学生对待轻生者的态度、轻生原因等方面对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现状进行剖析。对开展生命教育以及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试析涂尔干《自杀论》中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涂尔干的《自杀论》之所以在社会学史上占有里程碑式地位,不仅仅是因为它首次运用社会学方法和理论对自杀现象进行分析,论证自杀现象背后真正的社会原因,驳斥种种非社会学的解释,更主要是因为它在经验层次上验证、深化和发展了涂尔干所创建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但涂尔干的自杀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统计资料失真、推论失误、控制比较失效、结论不可证伪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同样作为西方唯美-颓废主义思潮在五四文坛传播的产物,《银杏之果》与《沉沦》在同为“自杀”的故事情节中,表现出走相径庭的艺术趣味和人生追求:《银杏之果》明显体现了注重精神情趣的沃尔特·佩特的“刹那主义”的影响,而《沉沦》则在对“外在压迫”和“悲痛感”的强调中走向“颓废”的反抗,凸显出20世纪20年代知识分子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艺术观与人生观。  相似文献   
4.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自杀现象与陀氏小说的美学性质——幻想中的生存美学密切相关。通过对自杀现象的描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形成其美学特质:美因死而生。这种美的特质是超越生命本体的精神信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美的意象及美的思想在自杀者自杀过程中所产生的幻想里诞生。其中主要的自杀人物在自杀过程中都围绕着爱与美的话题跟自己对话,并上升到对人类所处的美、爱等状态进行思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