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乔治·艾略特早期作品中的叙事模式与远古成年礼仪式有着同构关系。主人公都实现了由自我中心主义到获得完整自我意识的道德进步。服从是实现成年礼的首要条件。磨难使个体意识到自我的力量与弱点,从而调整意识自我,以更开阔的视野认识客观世界的真实联系及自我与集体的联系。个体对记忆的虔诚及其对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个体自身以及个体与集体内部能够重新统一对立的力量,最终结束其成长过程的边缘姿态,实现对社会意识形态的认同和皈依。对成年礼原型的模仿体现了作者对个人及社会道德进步的倡导与追求。  相似文献   
2.
费尔巴哈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提出了“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这一著名的论断,指出宗教的本质就是人性,上帝是人类赋予自身的神性。著名的文学家乔治·爱略特接受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宗教观,并在长篇小说《织工马南》中,通过主人公一生的探索信仰的旅程,阐述了自己对费尔巴哈宗教思想的理解。最后,作者分析了爱略特这一宗教观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运用拉康的主体构建理论对乔治·艾略特的小说《织工马南传》中马南的生命轨迹进行剖析。从他对宗教的迷狂,到物化成织虫的“物性”存在,再到最后“人性”的回归,探讨了主体在不同阶段是如何对自我进行认识和定义的.揭示了主体概念背后,想像关系中的虚幻镜像和象征关系中的象征语言是如何操纵着主体的命运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