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29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克隆一个源于北极冻土沙雷氏菌的脂肪酶基因lip18,实现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并进行酶学性质研究.克隆脂肪酶基因lip18,并构建p ET-28a(+)-lip18重组表达载体,导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优化重组蛋白表达,并研究其酶学性质.克隆得到脂肪酶基因lip18,全长为1 842 bp,编码614个氨基酸.重组菌的诱导温度对蛋白表达影响很大,在最适诱导温度为20℃时脂肪酶大量表达,重组脂肪酶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65 ku.酶学性质研究表明:重组酶高效水解C10~C16的中、长链脂肪酸,最适作用温度30℃,最适作用pH值7.0,并且在0℃条件下有一定的催化活性,热稳定性差,是低温中性脂肪酶;同时,对有机溶剂有较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2.
粘质沙雷氏菌抗铜基因的克隆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构建粘质沙雷氏菌KMR-3菌株的基因组DNA文库,克隆到了与该菌的铜抗性相关的基因,并对其部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克隆到的铜抗性基因所编码的蛋白属于CutF蛋白,由194个氨基酸编码,与莫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 mollaretii)ATCC43969抗铜脂蛋白NlpE同源性最高,达到70%,并对该基因的调控序列(启动子、终止子、SD序列及转录起始位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粘质沙雷氏菌L-42发酵液经离心、丙酮沉淀、离子交换层析以及凝胶过滤等步骤,获得了比活性为1166.61 U/mg 的碱性脂肪酶,提取得率为20%,纯化倍数45.57倍,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上均呈现单一蛋白质条带,显示该酶为单体,SDS-PAGE测得酶的相对分子量约为 50 kDa.酶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5 ℃,最适pH值为9.0,在50 ℃以下、pH6.0~10.0范围内保持较好的稳定性. Ca2+、Mg2+ K+、Mn2+、Ni+等对酶有激活作用,而Fe2+、Zn2+、Co2+等对酶活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桉树二代萌芽林补植降香黄檀后林地N,P养分、酶活性及酚类物质含量的关系,分析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1)桉树纯林林间和根区土壤N含量与混交林均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纯林桉树根区比混交林的N含量高87.7%,而P含量差异不明显;2)桉树纯林林间土壤脲酶活性是混交林的2.2倍,酸性磷酸酶活性以混交林为高.在根区土中,磷酸酶活性与脲酶的变化趋势相同,即混交林桉树根区显著低于桉树纯林桉树根区、混交林降香黄檀根区;3)桉树纯林根区土壤总酚和复合酚含量均比混交林桉树和降香黄檀根区高,林间土水溶酚含量低于混交林.降香黄檀根区土壤的水溶酚含量极显著高于两个林分的桉树根区,差异幅度达到32.40%,43.86%;4)两个林分桉树根区土N/P无显著差异,但纯林林间土比混交林高238.8%;土壤N/P与P含量存在极显著关系,与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负相关,而与酚类含量关系不显著;水溶酚与复合酚为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脂肪酶产生菌Serratialiquefaciens的分离及其酶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油污土样中分离到一株高产胞外碱性脂肪酶的细菌,经鉴定为液化沙雷氏菌。发酵上清液经超滤浓缩,DEAE纤维素层析,透析去盐后 冻干得精酶制品。表面活性剂吐温20对酶反应也有一定激活作用。液化沙雷氏菌脂肪酶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均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6.
9-2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周生鞭毛,菌落红色,经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VITECK-AMS-CC2)鉴定9-2菌株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鉴定为99%;9-2菌株对丁氨卡那、强力霉素、复方新诺明、氟哌酸和庆大霉素敏感,对卡那霉素中敏,对呋喃唑酮、头孢唑啉、氯霉素、链霉素、呋喃妥因、红霉素、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和四环素不敏感;能产生灵杆菌素.  相似文献   
7.
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9-1、9-2、16-1 3菌株,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很好,产生红色菌落. 它们都利用乳糖、D-半乳糖、L-( )阿拉伯糖、鼠李糖、葡萄糖、蔗糖、D-山梨醇,生长良好并产生红色色素;在硫酸铵、L-赖氨酸、尿素、酪蛋白水解物、DL-天门冬酰胺、胰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得好并产生红色色素,而在硝酸铵、硝酸钠为氮源的培养基上则生长差和产生粉红色色素;Na^ 、K^ 、PO3^-4、Ca^2 、Mg^2 等元素对这3菌株的生长和产生红色色素有一些影响;白色光有促进生长和红色色素的产生,绿色光和黄色光对生长和红色色素产生则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株高产灵菌红素粘质沙雷氏菌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筛选自然生境中的产色素菌株,从淡水鱼体中分离得到一株高产红色色素的Sm-128菌株.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Sm-128菌株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结合紫外吸收光谱及薄层色谱分析,证实Sm-128菌株所产色素为灵菌红素,粗品产量达475 mg/L.  相似文献   
9.
不同石漠化治理模式的造林保存率及幼林生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不同石漠化治理模式对林分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及幼林生长的影响。【方法】通过两种树种(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3种治理模式(顶果木纯林、降香黄檀纯林、顶果木×降香黄檀混交林)的造林试验,研究不同石漠化治理模式下林分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幼林生长表现及适应机制。【结果】不同树种和不同治理模式林分的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存在一定的差异:纯林中,降香黄檀的平均成活率较高(93%~96%),顶果木的较低(81%~87%);混交有利于提高成活率和保存率。不同治理模式林分的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顶果木纯林的年平均胸径和年平均树高生长量(1.73cm和1.87m)显著高于降香黄檀纯林(1.26cm和1.33m);混交林中,顶果木的年平均胸径和年平均树高生长量分别是1.81cm和2.07m,高于纯林;降香黄檀的年平均胸径和年平均树高生长量相应为1.15cm和1.39m,胸径稍低于纯林,而树高稍高于纯林。【结论】顶果木和降香黄檀均能适应石漠化生境,顶果木的生长表现优于降香黄檀,混交可以提高林分的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及生长量。  相似文献   
10.
以甲醇为唯一碳源,从土壤中筛选获得一株长势优良的嗜甲基营养菌NH8,对其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命名为Serratia marcescens NH8.通过下载数据库中pqq基因簇序列进行多重比对,设计PCR扩增引物,从Serratia marcescens NH8中成功克隆出吡咯喹啉醌(Pyrroloquinoline Quinone,PQQ)合成相关的pqq基因簇片段.该基因簇序列全长5 535 bp,由6个开放阅读框pqqA,pqqB,pqqC,pqqD,pqqE和pqqF组成,并且与Serratia marcescens WW4的pqq基因簇序列同源性为99%.同时,对pqq基因簇中各基因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分析,核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pqqB,pqqC,pqqD,pqqE和pqqF基因构成细菌操纵子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