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1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家已计划在2008年发射一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太空测摄仪SNAP,以解决宇宙学中的一个关键性难题:了解神秘暗能的特性(这种能量似乎一直在加速宇宙的膨胀)。此测摄仪可测出2000颗超新星的亮度和距离,有助于确定最精确的暗能量模式。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自制医用抗菌导尿管的抗感染性能。用自制的抗菌天然胶乳对现有普通导尿管进行涂覆,制备了具有抗菌涂层的抗菌导尿管,进行了体外抑菌实验,并通过在体动物尿道插管实验,检测了1周、2周、3周、4周尿道炎性细胞及血清中抗炎细胞因子(IL-10)和促炎细胞因子(TNF-α)的表达。抑菌实验研究表明,涂覆有抗菌天然胶乳的导尿管的抑菌效果明显好于普通导尿管;在体插管动物实验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抗菌导尿管的炎性反应有所增加,但显著低于普通导尿管。研究表明,涂覆有抗菌天然胶乳的导尿管在抗感染方面明显优于普通导尿管,且作用持久。  相似文献   
3.
一氧化氮供体S-亚硝基-N-乙酰基-DL-青霉胺(SNAP)对微生物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 为了进一步验证SNAP对微生物抗抑作用,本文通过亚硝化反应制备得到SNAP固体,并基于不同SNAP浓度验证其抗菌性能. 结果表明:(1)通过核磁和紫外表征, 我们成功制备得到SNAP;(2)SNAP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非耐药)和淋球菌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具有浓度依赖性,表明SNAP具有广谱抗菌特性. SNAP优良的抗菌特性使其及一氧化氮供体在抗抑菌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参照文献方法合成了S-亚硝基-N-乙酰青霉胺(SNAP),将硅胶导管浸入SNAP溶液中,制备了SNAP导尿管,并测定了NO释放量;考察了SNAP导尿管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体外抑菌性能;采用绵羊为动物模型进行体内留置导尿管实验,考察SNAP导尿管的体内抗菌性能。结果显示:SNAP导管在第一天的NO释放量可达1.8×10-10 mol/(min·cm2),此后NO释放量逐渐下降并可持续释放20天;SNAP导尿管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为明显的抑菌作用,垂直插入法和平行放置法测得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59 mm和2.75mm,但SNAP导尿管对其他细菌没有抑菌作用;在体内抗菌活性测定实验中,在监测17天后,在SNAP导尿管组的绵羊尿液中未检测到细菌,而在纳米银导尿管组和硅胶导尿管组的绵羊尿液中均检测出含菌量≥105 cfu/mL,表明SNAP导尿管具有较好的体内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5.
留置导尿管引起尿路感染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导尿及留置导尿管是临床上最基本的诊疗技 术,但临床上常因操作和导尿器具的原因,合并症较 多,其中最严重的是尿路感染。尿路感染的发生与 使用导管的方法、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关。下面从导 尿管的选择、导尿的方法、气囊导尿管的使用、尿路 感染的途径及预防措施、护理和拔管困难时的解决 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黄丽君 《科技信息》2011,(20):I0126-I0127
本文对气囊导尿管的选择、插管的方法、插管后的管理、导尿管拔除、并发症的防治进行了综述,希望能为广大护理工作者在进行该项操作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标准导尿管的基础上,改装了一种电加热尿道保温装置,以降低医生手术中的操作和判断困难,并对该装置进行了模拟计算和体外实验测试。在使用高精度的PID控制器控制温度的同时,研究了不同加热功率对保温装置最低壁温的影响,并与水热式保温装置进行比较。体外实验中,在加热功率为9 W和使用两把冷冻消融刀的工作环境下,在冷冻30 min后保温管表面最低温度仍然能保证高于细胞致死温度(-22℃)。电加热尿道保温装置是一种应对冷冻手术中尿道低温损伤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8.
我科近几年来凡对留置导尿管的病人均采用改良术进行导尿,病人集尿袋更换时间与尿路感染的相关性进行了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9.
细胞分泌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56,自引:1,他引:55  
分泌活动是生物信息传递的关键环节,近年来由于分泌测量技术的发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很快。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分泌是一个由多种蛋白质分子介导的复杂过程。并在多个环节受到精确调控,结合最新研究成果,概述分泌的过程、涉及的蛋白质相互作用以及分泌的调控。  相似文献   
10.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对长期卧床、大小便不能自理、昏迷、尿失禁的患者,常规采用导尿术后留置导尿管,以保持病人及床单位的清洁与干燥。但长期多次的插管、拔管无疑造成尿道粘膜的严重损伤,况且导尿管气囊长时间压迫局部膀胱内壁,也同样导致膀胱内粘膜的损伤。病人会因此感到特别不适而经常出现焦躁不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