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2 毫秒
1
1.
腐霉属分类学数据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PC-TAXON数据库系统运用于中国腐霉属(Pythium)真菌的研究,并建立腐霉属分类学数据库。研究表明,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我国真菌学研究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指出,分类学资料描述中的非规范化是影响计算机应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冷季型草坪上致病腐霉菌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7年和1998年的4~6月间,从浙江东北部沿海的11个县、市、区的冷季型草坪病苗上,共分离鉴定Pythium irregulare,P.mamillatum,P.aphanidermatum,P.ultimum,P.deliense和P.graminicola等6种腐霉菌。接种试验表明,这6种腐霉菌都能引起高羊茅猎狗5号幼苗的猝倒病,并导致幼苗生长不良,其中P.deliense对猎狗6号幼苗的致病性最强。  相似文献   
3.
通过3种PCR技术测定基因特征和测定3种生化特征,对来自南澳洲两块对比小麦田土壤中的Pseudomonas brassicacearum种群的菌株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两种不同土壤和两种不同根部区域(根表和根际),该种群具有高度多样性,其基因型和基因组也具有显著差异(P<0.05).所分离到的菌株中,四分之三具有独特的基因组,90%以上的基因组是其原种群所独具有的.所有菌株的基因组的平均同源性比较低(22%),聚类分析不能证明来自不同小麦田和不同根部区域的菌株具有亲缘性.聚类分析显示,种群内的基因流动是受到限制的,菌株基因组的差异是由于基因的随机漂流引起的,由根表得到的基因型是与所采集的对比土壤相关联的.有三分之一的菌株检测到了2,4-二乙酰基均苯三酚(PhlD)生物合成基因,这些菌株形成了一相关联的组群(同源性为60%).4株产生PhlD的菌株(两种野生型,表型不同)对小麦全蚀病和腐霉引起的油菜根腐病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展现出了对这类病原菌引起的根部病害的防治潜能.  相似文献   
4.
腐霉与真菌     
余永年 《江西科学》2001,19(1):55-60
系根据作者2000年7月应韩国农业振兴厅国家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的邀请,在韩国讲学时的一篇手篇整理而成,全文共3部分:第1部分简述20世纪下半叶菌物学的三大成就,第2部分讨论卵菌的特征及其有争议的分类地位,第3部分阐述腐霉属的生物学特性和经济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出一株拮抗作用强而稳定的坚强芽孢杆菌(B-305),经对扣试验证明,其挥发性代谢产物对立枯丝核菌、腐皮镰孢菌、腐霉菌的抑制率分别为8.43%、9.89%、5.59%;其发酵液中存在抑制立枯丝核菌、腐皮镰孢菌、腐霉菌3种病原真菌生长的非挥发性物质,在第3天或第2天(镰孢菌)的发酵滤液表现出较强的抗菌活性,上述3种病原在含有这些发酵液的培养基中培养64 h后,其抑制率分别为64.04%、29.58%、99.99%;扫描电镜观察表明:B-305菌株的非挥发性代谢产物抑制了立枯丝核菌的生长,其中菌丝端部和中部明显膨胀,呈椭球状和球状,部分菌丝有断裂现象,许多菌丝皱缩干瘪发生折叠,内含物外泄.  相似文献   
6.
紫菜腐霉侵染条斑紫菜叶状体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北方沿海条斑紫菜栽培海区发生的条斑紫菜赤腐病进行了研究.揭示了病原菌紫菜腐霉(Pythium porphyrae)侵袭条斑紫菜叶状体的过程.紫菜腐霉的丝状菌丝侵袭并穿透紫菜细胞,导致细胞色素溶出,细胞萎缩,最后死亡.紫菜腐霉发育到一定阶段,在菌丝末端形成孢子囊,孢子囊成熟后,形成排放管,放出游孢子,游孢子可以再次侵袭紫菜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紫菜腐霉可以进行有性生殖,通过藏精器与藏卵器结合,形成卵孢子,卵孢子沉入海底,在条件适宜时可再次萌发.冷藏网上细胞同样可以被病原菌所感染,然而使用冷藏网可以阻止病害的蔓延,并能提高紫菜品质.  相似文献   
7.
Summary The tripeptide L-m-fluorophenylalanyl-L-alanyl-L-alanine was much more fungitoxic towardsPythium ultimum than the dipeptide L-m-fluorophenylalanyl-L-alanine orm-fluorophenylalanine. The fungitoxicity of the tripeptide was reduced by L-alanyl peptides and phenylalanine, but not by other amino acids. In contrast, the fungitoxicity ofm-fluorophenylalanine was unaffected by peptides, and was antagonized by several amino acid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e effective delivery ofm-fluorophenylalanine into the cell by a tripeptide carrier.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