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豫北地区大鳞副泥鳅胚胎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养殖热潮正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优良新品种的培育早已经为养殖者所期待.胚胎发育过程特征的研究是进行新品种培育的基础工作.对产自豫北地区的大鳞副泥鳅的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连续观察,对其各个胚胎时期的发育特征和持续时间进行了记录.结果表明从受精卵到出膜共划分为6个阶段和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肌节期、尾芽期、胚动期、出膜前期、孵出期、眼黑色素期等10个连续的典型时期,在23℃时胚胎发育历时共24 h 20 min.  相似文献   
2.
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性腺细胞H-Y抗原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雄性小鼠脾细胞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获得了高滴度的抗H-Y抗原抗体.在此基础上,利用细胞毒性实验,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性腺细胞进行了H-Y抗原的检测.结果表明,泥鳅中雌雄性腺细胞均含有H-Y抗原;大鳞副泥鳅中,H-Y抗原仅存在于雌性性腺细胞中,提示其为ZZ/ZW型性别决定.  相似文献   
3.
通过人工繁殖技术获得大鳞副泥鳅幼体,采用石蜡显微切片技术对幼体性腺发生、分化的组织学特征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大鳞副泥鳅是在出膜后14 d出现了未分化性腺,卵巢分化始于25日龄,到45日龄分化完全;精巢则是分化于30日龄,于75日龄分化为I期精巢.卵巢分化早于精巢.从性腺分化开始,将要发育为卵巢的性腺还表现为体积快速增大,向体腔中间靠拢,横截面变宽,而将要发育为精巢的性腺则呈两端尖中间稍突的梭形,增生并不明显,这些特征可能与雌雄性腺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分化速度有关,可以作为大鳞副泥鳅性腺早期分化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4.
泥鳅和大鳞副泥鳅酯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性腺、脑、肾、肝和心脏五种组织的酯酶同工酶。结果表明 :在不同器官中酯酶同工酶存在明显的组织特异性 ;比较泥鳅和大鳞副泥鳅酯酶同工酶它们的酶谱相似外 ,在它们的各个相应组织之间也显示出差异 ,表明酯酶同工酶在泥鳅种内具有一定的差异。这对于探讨泥鳅不同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将是一个很有用的手段。本文认为肝脏是研究泥鳅与大鳞副泥鳅种群生化遗传结果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5.
利用PCR-测序技术,对山东省南四湖的泥鳅与大鳞副泥鳅CO I(线粒体氧化酶)基因约900 bp的片段进行测序和分析。这些CO I基因片段的碱基平均含量AT为55.5%,GC为44.5%;序列同源性分析发现,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种内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12和0.001,都小于0.02,与其他鱼类的种间遗传距离都大于0.02。利用种间遗传距离构建系统树表明,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样本各自成支,两支的关系比其他鱼种要近,这与形态学分类结果一致,说明该CO I基因序列可以作为DNA条形码用于物种的鉴定。  相似文献   
6.
以Ag-NORs为指标,研究了长时间饥饿和再投喂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肝、肾和脾组织细胞核转录活性的影响.把试验动物置于水族箱中,0~28 d不投喂任何食物;29~35 d恢复食物的投喂.分别于0、7、14、21、28、29、30和35 d取出5尾测定其肝、肾、脾组织细胞核中Ag-NORs颗粒数目变化.结果表明:在长时间饥饿情况下,Ag-NORs数目减少,表明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生理活动逐渐趋于减缓.恢复投喂后,三种组织中Ag-NORs数迅速恢复.第1 d,肝和肾组织中Ag-NORs数就恢复到与起始值相近的水平;在第2 d,Ag-NORs数目平均值大于起始值;在第7 d恢复正常.在脾组织中Ag-NORs数恢复较缓慢.  相似文献   
7.
Using the primers which specially amplify the conservative motif of Human SRY gene, we studied the PCR amplification of Sox genes in genomic DNA of two species of mud loach: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andParamisgurnus dabryanus. Four bands with the length of 200,550,940 and 1000 bp respectively, were presented in the PCR products of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Three bands with the length of 200,550 and 900 bp were presented in that of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outhern blotting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200 and 550 bp bands are specially positive.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individuals as well as between these two species. Chang zhongjie: Born in Nov. 1965, Ph. D. graduate student  相似文献   
8.
人工诱导四倍体大鳞副泥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热休克诱导方法研究了抑制第1次卵裂诱发四倍体大鳞副泥鳅的最佳条件。在受精后37min左右,采用40.5℃热水处理4.5min,不但能导致较高的四倍化率,而且胚胎存活率相当高,表明热休克是诱导多倍化的有效方法,需用设备简单,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9.
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性腺细胞H-Y抗原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雄性小鼠脾细胞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获得了高滴度的抗H-Y抗原抗体.在此基础上,利用细胞毒性实验,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性腺细胞进行了H-Y抗原的检测.结果表明,泥鳅中雌雄性腺细胞均含有H-Y抗原;大鳞副泥鳅中,H-Y抗原仅存在于雌性性腺细胞中,提示其为ZZ/ZW型性别决定.  相似文献   
10.
以离子液体1-十二烷基-3-甲基氯化咪唑([C12mim]Cl)为诱变剂,以大鳞副泥鳅为受试动物,采用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及生理毒性试验,研究了离子液体[C12mim]Cl对水生生物的生物毒性作用.急性实验表明:[C12mim]Cl对大鳞副泥鳅有明显的毒性,其对大鳞副泥鳅24 h和48 h的LC50分别为45.83和36.82 mg·L-1,48 h的Sc为7.13 mg·L-1;微核实验表明:染毒后,随着时间和[C12mim]Cl浓度的增加,大鳞副泥鳅红细胞的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生化实验表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在同一浓度不同时间的处理组中,两酶的活性是先降低后升高.在同一时间不同浓度的处理组中,两酶随处理浓度的升高,活性降低.[C12mim]Cl对大鳞副泥鳅具有显著的遗传毒性和生化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