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3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2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持久性有毒物质(PTS)分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和重金属两类.分别慨述了这两类PTS在底泥中的来源与进入的方式;指出它们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累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特征.重点分析了PTS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对生物的生殖及器官的危害;介绍了监测POPs的4种化学仪器分析方法与生物分析方法,监测重金属的化学与生物...  相似文献   
2.
A novel triolein-embedded activated carbon composite adsorbent was developed.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areas such as the preparation method,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physicochemicai properties, and the adsorption behavior of the composite adsorbent in removing dieldrin from aqueous solution.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novel composite adsorbent was composed of the supporting activated carbon and the surrounding triolein-embedded cellulose acetate membrane. The adsorbent was stable in water, for no triolein leakage was detected after soaking the adsorbent for five weeks. The adsorbent had good adsorption capability to dieldrin, which was indicated by a residual dieldrin concentration of 0.204μg·L^-1.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the composite adsorbent was higher than the traditional activated carbon adsorbent.  相似文献   
3.
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与控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概述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控制名单中规定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介绍了国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和污染现状,综述了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控制技术,并就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的国际发展动态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指对于生物代谢、光解、化学分解等具有很强的抵抗能力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本文全面介绍了从有机化学品开始广泛应用到POPs成为研究热点和国际行动的焦点这一历史过程,其中详细介绍了联合国环境署18/92号决议通过后展开的国际行动。并列举了当今POPs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的研究计划。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散文走过了辉煌的历程,但在当代,深入研究从而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如下困境:古代散文在当代被恶搞成一种后现代风格的模仿式戏谑文体;当代散文的创作和古代散文的创作较少直接关联;古代散文在当代的传播缺少电影、电视等大众化的媒介形式;古代散文在当代的传播形式主要是图书;散文在古今中西均以理性、智慧、反思甚至论辩为特点,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净化说"背道而驰;当代的古代散文研究缺少与西方文论的双向传播;从修辞学角度入手研究古代散文可能滑向功利主义,这与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相悖。  相似文献   
6.
国家环保部已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两次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调查工作,乌鲁木齐市在2009年为掌握乌鲁木齐市二噁英类POPs排放情况,减轻其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环保部门积极联动深入多种行业更新调查工作.文章通过对二恶英类POPs污染排放源清单的形成、调查方法、调查对象的描述,分析了乌鲁木齐市二恶英类...  相似文献   
7.
文章综述了活性炭、沸石、各种黏土矿和碳纳米管等多孔物质作为吸附剂处理水体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并对将来吸附材料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8.
多环芳烃的毒理学特征与生物标记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环芳烃主要来自于碳氢化合物不充分燃烧,在大气、水体和土壤中广泛地存在,由于多环芳烃具有疏水性、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和生物难降解性,因此多环芳烃被看作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主要代表。目前,多环芳烃的毒理学研究是环境科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主要集中在多环芳烃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转化,以及阐明多环芳烃对人体毒作用的发生、发展和消除的各种条件和机理。生物标记物是有机污染物风险评价的核心内容,可以探索多环芳烃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观察指标,即用最灵敏的探测手段,找出环境污染物作用于机体后最初出现的生物学变化,以便及早发现并设法排除。本文阐述了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来源、性质和分布,评述了多环芳烃的毒理学研究进展,并对今后多环芳烃的毒理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多介质逸度模型研究鄱阳湖流域p,p'-DDT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鄱阳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TaPL3模型(Version 3.00)计算了该区域p,p’-DDT通过大气和水体的长距离传输潜力(LRTP),同时得出p,p’-DDT在水和大气环境中的持续时间以及在各相间的迁移通量和最终的相间分配结果。结果表明,鄱阳湖中p,p’-DDT通过大气的LRTP为385.6 km~678.7 km,均值为503.3 km,停留时间为1 761 d;通过水体的LRTP为24 395.7 km~184 154.3 km,均值为37 881 km,停留时间为1 173 d。土壤和沉积物相是鄱阳湖流域p,p’-DDT最大的汇,该区域最主要的界面迁移过程是气-植被界面、气-土壤界面、水-沉积物界面的扩散和沉降,植被的吸收、土壤和沉积物中的降解是鄱阳湖流域p,p’-DDT消失的最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污染对海洋生物栖息地的影响,以2006—2007年中华白海豚在广西钦州三娘湾及其邻近海域的出现数据为基础,结合Google海洋地形数据、卫星遥感数据和2012年度海洋环境调查数据,构建干、湿季节海豚分布预测的最大熵模型,发现与主要河口的距离是决定海豚栖息地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比较基于不同环境变量的模型预测结果,发现海豚分布范围还受到水体营养盐和持久性污染物质的限制性影响,在干旱季节和湿润季节都出现预测栖息地面积缩小的现象。根据模型预测和比较结果,得到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选择策略:选择河口海域生活以获得丰富的鱼类食物,同时趋向于回避高污染风险的区域。研究结论对海洋保护区的选址及管理策略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