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14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认识家蚕微粒子病在生产中的流行规律,提高防微工作的科学性,利用微生态学方法对家蚕微粒子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蚕体血液内子NosemaBombycis种群数量的动态分析,认识了NosemaBombycis孢子在蚕体血液内的增殖规律,为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以及预测预报等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指导生产实践,找出最优的防治方案及措施,力争把该病的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2.
柞蚕(Antheraea pernyi Guerin—Meneville)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吐丝经济昆虫,柞蚕微孢子虫(N0sema anthgmPne)引起的柞蚕微粒子病是柞蚕产业毁灭性的病害。本研究采用梯度Percoll—NaCl溶液分离纯化柞蚕微孢子虫,提取柞蚕微孢子虫总蛋白,胰蛋白酶消化,然后通过LC—MS/MS精确获得各肽段分子量,经数据库比对后共鉴定到610个蛋白。对鉴定到的蛋白质进行GO蛋白质功能分析,发现孢子时期参与大分子复合物及结构分子活性的蛋白的较多,而参与细胞催化和绑定功能、细胞过程及代谢过程的表达蛋白的所占的比例明显低于预测基因的的比例。研究认为这一结果主要与孢子期的微孢子虫脱离宿主细胞,生理不活跃,处于相对静止的时期,没有能量和物质来源有关;微孢子虫通过降低细胞活动和物质代谢,从而适应所处的环境。  相似文献   
3.
从甜菜夜蛾幼虫体内分离到一种侵染寄主脂肪体、马氏管和中肠的微孢子虫,用电镜技术对该微孢子虫各发育阶段进行研究发现:其分裂体为单核,产孢体,孢子母细胞及孢子均为双核,产孢体分裂产生两个孢子母细胞,具有微粒子属的典型特征。新鲜孢子呈长椭圆形,大小为3.98±0.43×1.65±0.33μm,孢子壁由外壁、内壁及孢子质膜三层组成,孢子器有片层结构的极体、后液泡和极丝,极丝11~13圈,单层螺旋状盘绕于孢子后端,孢原质的外层,该微孢子虫在寄主细胞质中发育而不入侵寄主细胞核,研究还发现:该微孢子虫可以和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同时感染甜菜夜蛾。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东方蜜蜂微孢子虫(Nosema ceranae)胁迫下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简称意蜂)工蜂的piRNA差异表达表达谱及潜在功能,本研究利用前期获得的东方蜜蜂微孢子虫接种7 d和10 d的意蜂工蜂中肠(AmT1组和AmT2组)及未接种工蜂中肠(AmCK1组和AmCK2组)转录组数据筛选出宿主响应胁迫的差异表达piRNA(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iRNA, DEpiRNA),并通过相关软件预测和分析DEpiRNA的靶mRNA,进而利用Stem-loop RT-PCR和qPCR对随机选取的DEpiRNA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在AmCK1 vs AmT1和AmCK2 vs AmT2比较组分别筛选出50和207个DEpiRNA;上述两个比较组共有的DEpiRNA为10个,特有的DEpiRNA分别为40和197个;共有的DEpiRNA piR-ame-1128833可靶向3021条mRNA;Stem-loop RT-PCR验证结果显示4个DEpiRNA均真实表达;qPCR结果显示4个DEpiRNA的表达趋势与测序数据中的表达趋势...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究东方蜜蜂微孢子虫(Nosema ceranae)在侵染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简称中蜂)过程中的高表达基因(highly expressed gene, HEG)表达谱及潜在作用.利用RNA-seq技术对N.ceranae感染后7d和10d的中蜂工蜂中肠进行测序,通过连续比对东方蜜蜂(Apis cerana)和N.ceranae的基因组,滤除中蜂的数据,得到侵染中蜂工蜂的N.ceranae(Nc1和Nc2)的有效读段数分别为180 237 114和36 054 033条.根据FPKM值大于15的标准,从Nc1和Nc2中分别筛选出1 482和901个HEG.Venn分析结果显示二者的共有HEG数为890个,特有HEG数分别为592和11个.GO分类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共有HEG分布于24个功能条目和富集于72条代谢通路.进一步分析发现分别有2个HEG富集在与真菌的应激反应和毒力密切相关的MAPK信号通路.此外,N.ceranae的孢壁蛋白等毒力因子编码基因和ATP/ADP转移酶基因等能量代谢相关蛋白编码基因在侵染过程维持高量表达.通过RT-PCR验证了随机挑选的8个HEG的表达.研究结果提供了N.ceranae在侵染中蜂工蜂过程中的HEG表达谱及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家蚕微孢子不污染蔬菜与环境,不感人、畜、甚至不会伤害虫天敌的特点,首次用其作为生物农药进行试验,并对重要蔬菜害虫菜青虫做了感染与致病性研究,结果证明微孢子能大量寄生在菜青虫体内,并得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探讨了蛋白质提取方法、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条件对家蚕卵蛋白分离效果的影响。分别用裂解液提取法、TCA沉淀法、冷丙酮沉淀法和TCA-丙酮沉淀法制备蛋白质样品,然后进行6%~12%、6%~15%两种梯度胶的SDS-PAGE,获得了不同提取方法和电泳条件下的电泳图谱用以比较家蚕卵蛋白分离效果。结果表明用TCA-丙酮沉淀法除盐,再用含9 mol.L-1尿素、4%CHAPS、1%DTT的裂解液重悬,最适合家蚕卵蛋白提取;6%~12%梯度胶对家蚕卵蛋白的分离较为适宜。利用这一优化方法对家蚕感染微孢子虫的蚕卵和正常蚕卵进行了比较研究,在分子量66 kD和85 kD处找到了与感染微孢子虫相关的蛋白,为进一步进行正常蚕卵和感染微孢子虫蚕卵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用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bycis)对家蚕进行攻毒,诱发微粒子病发生,对染病蚕肠液、血液、体内微粒子种群数量动态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肠液内微粒子种群变化呈锯齿形上升变化,其增长规律可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表示;血液中微粒子种群随时间函数动态变化的数学模式可用3次方程来拟合;蚕体内微粒子种群则按指数增长方式随时间函数动态变化,属J型数学增长模式,从3个系统层次,3种不同的增长规律,揭示了3种完全不同的增殖机制。  相似文献   
9.
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是引起家蚕微粒子病的病原,是一种无线粒体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原虫.将N.bombycis经KOH处理后,接种于家蚕胚胎细胞(BmE细胞)和草地贪夜蛾卵巢细胞(Sf21).用倒置显微镜对微孢子虫在宿主细胞中感染增殖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进行了跟踪观察,比较两种细胞接种N.bombycis后所出现的形态学变化.接种后第12天起,两种细胞内均充满不同发育阶段的孢子,并可见大量的胞外游动.在感染晚期,Sf21中有许多孢子从细胞中逸出,留下许多空泡,细胞还保持一定的完整性,而家蚕胚胎细胞则在感染后期完全崩解.这种差异可能是Sf21作为一种非原宿主细胞,对N.bombycis的感染有一定耐受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在1.06×l0~8个孢子/ml的蝗虫微孢子虫浓度下,对青海草原蝗虫接种试验,首次从蝗尸上分离到病原物——蝗虫微孢子虫(Nosema Locustae),蝗虫致死率达50-9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