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2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胺类萃取过程中有机相含水量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通过有机相含水量的变化,研究甲基三烷基铵盐氯化物(N263)-仲辛醇-煤油体系在萃取过程中微乳状液的形成与破乳,并根据核磁共振谱峰的变化,讨论了水在有机相中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用拟三元相图考察了OP-4[壬基酚聚氧乙烯(4)醚]和OP-7[壬基酚聚氧乙烯(7)醚]为表面活性剂所形成的非离子型微乳液体系(OP-4 OP-7)/苯甲醇/煤油/HCl在有或无萃取剂P204[二(2-乙基己基)磷酸]时的相态及其增溶性质.结果表明,微乳液体系中无P204时,相图中存在W/O单相区、WinsorⅠ、Ⅱ和一个较大的WinsorⅢ区;加入P204后,微乳液系统的相态变化趋于简单,此时形成的W/O微乳液适合作为液膜提取稀土钕.  相似文献   
3.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醇(正丙醇、正丁醇、正戊醇、正己醇)和水三组分体系的相图测定表明两种情况:一种是从o/w型向w/o型转变是连续变化;另一种是从o/w型向w/o型转变是通过层状液晶,即两种结构的胶束是互不相连的.利用电导测量法,证明在第一种类型胶束区域内,从o/w型向w/o型转变的中间连续区域具有双连续结构.相图的胶束区域可分为o/w、w/o和双连续(B.C)三个小区域.但是这种双连续结构与微乳液中双连续结构不同,其特性折射常数和自扩散系数测量表明,胶束的双连续结构不遵守微乳液双连续结构的特性折射常数与自扩散系数规律.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两种类型的阴离子-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用这种活性剂配制了P—NPC型酸/油微乳体系.基于降低构成微乳所需表面活性剂用量的原则,优选了酸/油微乳的配方.将该微乳、盐酸、Heofner酸/油微乳以及Phillips稠化酸在常压下与大理石的反应速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P—NPC体系的酸化速率最小,缓速效果也最好.实验证明,Ca ~(2+)的存在降低了微乳的缓速效果.硫酸铜和丁炔二醇复配作酸缓蚀添加剂能有效地抑制酸对金属的腐蚀.  相似文献   
5.
通过微乳液介质的辅助,以室温湿固相法成功制备了纳米氧化锆粉体,考察了微乳液、球磨速度和热处理温度对产物氧化锆的物相及粒径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对产物的物相构成进行了分析,以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产物的粒径和形貌。结果表明:借助微乳液油相介质,利用室温湿固相法以150r/min的球磨速度,经过2 h研磨,并对球磨产物进行500℃、2h的热处理,能够获得粒径约为40nm的四方相氧化锆粉体。  相似文献   
6.
应用微孔液反应法制备了硫化镉均匀超细粒子,通过透射电镜测定了所得硫化镉超细粒子的大小;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硫化镉均分散体系吸收光谱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7.
丙烯酸酯微乳液聚合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介绍了微乳液和微乳液聚合的特征,并对微乳液与其他乳液进行了比较,最后阐述了影响微乳液聚合的因素及微乳液聚合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微乳状液及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微乳状液的组成,微观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并讨论了微乳状液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9.
该文用均匀设计的方法,在微乳液体系中(吐温/n-正丁醇/n-正已烷/水)通过对Zn(Ⅱ)-H2Dz的光度分析,得到最佳增敏条件。结果表明,与水体系比较,该微乳液体系有较好的增敏作用,测定条件更为宽容,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维生素C片剂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微乳液体系中对Vit.C片剂进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线性范围为0.86~17.3 μg/ml.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度高,测定结果与药典法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