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3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0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平均重力场与深部地壳测深资料估算了龙门山及邻区莫霍面的深度变化,表明龙门山地区正处于莫霍面由东南向西北的陡降带上。均衡重力异常计算结果显示该区为正异常。对航磁异常的向上延拓反映出茂汶杂岩体是“无根”的。此外还应用角度平均径向能谱法反演了该区深部磁性基岩的顶面与底面深度。结果表明,龙门山地区上地壳是由若干块体拼合而成的,川西拗陷带内的磁性界面呈现出向龙门山地腹下插的格局。  相似文献   
2.
在对龙门山的构造变形、沉积环境、地层古生物、石油地质、遥感地质、地球物理、同位素地质等专题研究基础上,综合归纳出龙门山造山带岩石圈演化的动力学模式——为多层次、乡阶段、深层破裂控制浅层变形的陆内俯冲模式。它不同于A型俯冲带模式,也不同于阿尔卑斯碰撞型造山模式,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C型(中国型)俯冲造山模式。  相似文献   
3.
The 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MS) is a quick, effective and sensitive technique used to measure the weakly deformed sedimentary rocks, and also a reliable method to reveal the deforming mechanisms of fault-related folds. In Longmenshan front belt, a typical cross-section of fault-related folds is chosen to study the AMS. A total of 224 oriented specimens have been drilled at 23 different sampling sites which were distributed at the key structural positions of this structural section developed in the Xujiahe formation of the upper Triassic. Six elementary types of magnetic fabrics are recognized and established through this AMS study: 1) a sedimentary fabric; 2) an initial deformation fabric; 3) a pencil structure fabric; 4) a weak cleavage fabric; 5) a strong cleavage fabric; 6) a stretching lineation fabric. It has been found that most of magnetic fabrics are characterized by fabrics of weak deformation which belong to the pure-shear results of a pre-folding layer parallel shortening (LPS). In the fault-bend fold, almost all magnetic fabrics are the initial deformation fabrics of weak deformation, and denote that the deformation in the forelimb is stronger than that in the backlimb and no finite strain is shown in the footwall. While in the fault-propagation fold, finite strain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trishear zone where magnetic fabric results are approximately consistent with the estimated consequences of the kinematic model.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dicated by the magnetic fabrics is basically the same along the whole structural section and shows a NW to SE compression and shortening which is accordant with the regional compressive stress field of the Longmenshan fold-thrust belt.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龙门山西侧的老君沟、孟通沟、峨特山、羊拱海、年保也则5个花岗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为龙门山形成的动力机制提供了部分地球化学信息。  相似文献   
5.
研究龙门山地区甘溪剖面中泥盆统养马坝组铁质鲕粒的成因机制和沉积环境。以薄片鉴定和扫描电镜分析为基础,通过主元素、痕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测试,对铁质鲕粒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对铁质的来源和铁质鲕粒的成因进行了研究。甘溪的养马坝组铁质鲕粒有正常鲕粒、绿泥石鲕粒和铁化鲕粒3种类型,鲕粒中主要的含铁矿物为赤铁矿和绿泥石。养马坝组铁质鲕粒SiO_2、Al_2O_3和TiO_2彼此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具有较高的相关系数。As平均质量分数为4.1×10-6,与正常海水的As相近;(As+Cu+Mo+Pb+V+Zn)-(Ni+Co)和(Co+Ni+Cu)-(Co/Zn)图表明养马坝组铁质鲕粒中的铁质来源于陆源风化物质。δCe、Eu和La_N/Yb_N平均值分别为1.26、1.29和0.414,均处于大陆边缘沉积范围内。养马坝组铁质鲕粒形成于温暖潮湿动荡的滨浅海环境。  相似文献   
6.
龙门山地区中泥盆统养马坝组混合沉积较为发育。本文通过对龙门山地区北川甘溪剖面养马坝组的野外实测,在混合相和混积层序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养马坝组层序体系域中的混合沉积机理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龙门山地区中泥盆统养马坝组由下部的以泥质为背景的Ⅰ型混积类型和中、上部以砂、灰为背景的Ⅱ型混积类型组成,混积机理包括间断混合、相混合和原地混合,前两种是主要类型。由陆向海依次发育混积滨岸、碎屑混积陆棚沉积和碳酸盐混积陆棚,建立了混积滨岸—混积陆棚沉积模式。养马坝组发育Ⅱ型混积层序,沉积体系域可划分为4种:SMST、TST、EHST和LHST。各体系域均有不同程度的混合沉积现象,但混积沉积机理存在差别:SMST和LHST以间断混合为主,相混合为次,TST和EHST以相混合为主;风暴作用是引起龙门山地区中泥盆统养马坝组间断混合的最主要的驱动因素。相对海平面变化、物源供给、碳酸盐生产速率和气候变化是控制和影响混合沉积的因素。SMST和HST主要受相对海平面的变化有关,TST则受控于物源供给,气候变化不同程度的影响各体系域的混合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搜集前人相关测试数据,对龙门山中段马松岭矿区出露广泛的变火山岩及其准同期变辉绿岩、赋矿火山-沉积围岩进行补充采样和测试基础上,通过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认为马松岭矿区变火山-沉积岩系主体为变岛弧钙碱系列,含少量变大洋岛碱性玄武岩和变正常沉积岩,形成环境为张裂岛弧;彭州式铜矿可能是在VMS型矿胚基础上经后期改造而成;与火山沉积岩系准同期的变辉绿岩为岛弧拉斑系列,因受到不断成熟的过渡壳物质混杂,而主体显高铝系列特征。  相似文献   
8.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二段物源及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二段具有多物源特征。通过碎屑组分、石英阴极发光、重矿物以及稀土元素等研究显示:研究区北部岩屑以变质岩和碳酸盐岩岩屑为主;中部和南部则以泥岩、粉砂岩岩屑为主,中部见有火成岩岩屑。研究区北部稀土元素Dy亏损,Ce未见明显异常,稀土元素整体属于平坦型;中部整体属于右倾型,Ce具有明显的正异常;而南部Dy、Eu亏损,整体属于平坦型,略有一点左倾型。研究区北部重矿物中,黄铁矿含量普遍很高,是研究区内唯一未见有方铅矿及独居石的地区;研究区中部,重矿物组合种类较多;而研究区南部是区内唯一没有出现尖晶石的地区。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北部受来自于东北部和西北部双重物源的影响,中部地区物源为东北方向物源的延伸并混有龙门山和盆内古隆起所提供的物源;而康滇古陆则为南部地区的物源区。晚三叠世龙门山和米仓山-大巴山逆冲褶皱带的隆升差异性是须二段物源多样性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9.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w 6.6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构造带南段,未见典型的同震地表破裂。作者在对震后400余个地震破坏宏观调查点重新厘定的基础上,参考四川数字强震台网的近场峰值加速度(PGA)记录,绘制的本次地震等震线图的极震区地震烈度为Ⅸ度,略呈长轴为NE向的扁椭圆状,不具明显的方向性。进一步综合3 323个早期余震重新定位结果、石油地震勘探剖面和震源机制解等,判定本次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为控制蒙山东麓的大邑断裂,系龙门山构造带南段NW-SE向缩短所导致的大邑断裂上冲作用的结果;新开店断裂亦在深部产生了同震破裂,造成了断裂上盘震害明显高于下盘的断层上盘效应现象。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成矿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对地层、构造、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进行探讨,对矿床形成的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进行分析和总结。研究结果表明:矿区内与成矿有关的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中统月山组(T2y)含膏盐白云质灰岩和下统南陵湖组(T1n)灰岩;控矿构造主要为月山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构造体系;成矿母岩主要为来自于上地幔的中酸性钙碱性燕山早期月山岩体;岩浆带来了大量的成矿流体、成矿物质和巨大的热能,是成矿的先决条件;构造为岩浆的侵位和就位以及成矿流体的运移和沉淀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和场所;地层主要以其有利的岩性参与了成矿活动;矿体形态主要为透镜状、似层状,矿石组构主要为交代结构和块状、稠密浸染状构造,成矿作用主要为接触交代作用,围岩蚀变主要为石榴子石、透辉石等矽卡岩化及大理岩化,认为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早期岩浆活动有密切关系,矿床成因属于以接触交代作用为主形成的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