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6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百合子房组织培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岷江百合的子房和叶片进行组织培养。结果表明:用子房作外植体比叶片更易诱导成苗且诱导率较高。在诱导培养基上培养12d,即有芽点出现,3个月左右即可分化成苗,大大加快了百合生产化的进程。实验中还发现不同的NAA和BA浓度对芽的诱导影响较大,激素浓度为0.5mg/L NAA 1.0mg/L BA的培养基对促进子房膨大和芽的诱导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马可"百合组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马可”百合(Lilium bulbiferum cv.‘Marco Polo’)鳞片为起始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以不同激素成分及不同浓度水平来诱导“马可”百合产生小鳞茎。结果表明:“马可”百合的诱导可由外植体直接产生小鳞茎而分化成苗。诱导“马可”产生小鳞茎的最佳外植体为鳞茎内部的鳞片,将其作为不切开处理,并以鳞片远轴面紧贴培养基的方式进行接种,在MS+6-BA(1.0mg/L)+IBA(0.3mg/L)培养基上进行诱导培养,其平均分化系数达2.52。“马可”百合最佳扩繁增殖培养基为MS+6-BA(0.3mg/L)+IBA(0.3mg/L),小鳞茎的增殖系数可达2.60。采用1/2MS+6-BA(0.3mg/L)+IBA(0.7mg/L)的培养基对“马可”进行生根培养,根条数可达8.0,生根率为100%。“马可”生根苗应用质量分数为50%多菌灵800倍液进行消毒处理,移植于河泥和珍珠岩的体积比为7.3的基质中,成活率可达98%。  相似文献   
3.
为了避免随机选取初始聚类中心点的缺陷,利用最大最小距离的方法确定初始聚类中心点.实验结果表明,和传统的模糊C均值聚类(FCM)算法相比,所提聚类算法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所分割的胼胝体图像边缘信息更加清晰.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适于卷丹百合鳞片扦插育苗的有效方法,对在不同基质上(悬空海绵组10个处理,盆栽组6个处理)培养80d后鳞片的生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悬空海绵组在海绵筒中加入的粉状活性炭高度越高鳞片生长状况越差,其中活性炭高度为0.2~0.3cm时鳞片的生长指标最优,生根率为86.33%,叶片抽生率为83.33%,生根系数为2.33,增殖系数达2.97,腐烂率仅为3.33%.(2)悬空海绵组与盆栽组在细沙中加入活性炭的量越多鳞片长势越差;基质相同时,前者培养的鳞片生长状况优于后者.采用悬空海绵法培育卷丹百合鳞片,操作简单、鳞片生长好,增殖多,是其鳞片扦插育苗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安徽百合属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安徽产百合属(LiliumL.)2种和2变种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结果如下:野百合(L.browniiF.E.Brown)观察了2个居群。歙县居群观察到两种细胞型,细胞型Ⅰ:2n=26=1m+2Sm+10St+10t+3T;细胞型Ⅱ:2n=24+2Bs=2m+2Sm+8St(2sc)+12t+2Bs;石台居群核型公式为2n=24+1Bs=3m+1Bm+6St+12t+2T+1Bs。百合(L.browniiF.E.Brownvar.viridu-lumBaker)核型公式为2n=24+1Bs=4m(2sc)+14St(2sc)+6t+1Bs;药百合(L.speciosunThunb.var,gloriosoidesBaker)核型公式为2n=24=4m+9St(2sc)+10t+1T;条叶百合(L.callosumSieb.etZuce.)核型公式为2n=24=2m+2Sm+4St(2sc)+16t。以上的核型类别全部属于“3B”型,其中野百合2n=26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为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6.
洛克植物     
发表洛克植物20种(包括变种),其中洛克百合、棱茎獐牙菜、四川象牙参是新种。  相似文献   
7.
垂花百合(Lilium cernuum)野生资源分布稀疏、数量较少,是园林杂交育种的重要野生种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对垂花百合的形态学特征、地理分布、生态学习性及长白山区垂花百合的物候特征进行描述,并重点对其繁育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人工栽培的垂花百合在花、叶、鳞茎的生长上都明显优于野生自然生长的垂花百合;引种栽培后病害较多,易倒伏;第1年遮阴栽培是关键,需遮阴50%;有性繁殖时,种子需暖温处理,发芽率可达70%以上.无性繁殖生长较快.  相似文献   
8.
百合种间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和杂交后代鉴别,影响着百合杂交育种效率。以东方百合杂交品种‘康斯坦萨’(Lilium var.‘Constanta’)为母本,我国的特有野生百合岷江百合(Lilium re-gale Wilson)为父本,采用直接授粉法、切柱法、切柱加柱头液法3种方法在温室栽培条件下进行授粉实验;子房发育至20 d以后,采集不同处理的子房经过表面灭菌处理,横切为0.3 cm的子房薄片,接种于MS+6-BA(0.01 mg/L)+NAA(0.1 mg/L)的培养基上进行胚拯救培养;用SRAP分子标记对拯救获得的再生植株进行杂种鉴定。结果表明:3种不同授粉方法中,采用直接授粉法子房生长情况最好,切柱加柱头液法次之,切柱法最差。通过胚拯救培养获得一批杂种后代株系。分子检测结果显示,后代中7个株系均具有典型的父本及母本条带。因此可以认为,‘康斯坦萨’和岷江百合远缘杂交的障碍为受精后障碍,通过子房切片胚拯救培养获得的7个株系均为杂种。  相似文献   
9.
食用百合卷丹离体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食用百合卷丹的鳞片作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6-BA和NAA的不同植物激素组合,分组进行不定芽诱导、继代增殖和诱导生根培养。结果表明,鳞茎的中层鳞片具有较强的不定芽分化能力,6-BA 0.5mg/L+NAA 0.1mg/L的激素组合适宜于鳞片的不定芽分化和继代增殖,而最利于诱导生根的激素组合为NAA 1.0mg/L+6-BA 0.1mg/L。组培苗经过60天左右培养可在培养基中直接产生小鳞茎。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